但一些企业夸大功能、虚假宣传,损害了整个行业的信誉 提起保健品,很多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规范”、“骗人的”。过去几年,的确有很多保健品牌、概念如过眼云烟,快速崛起又迅速消亡。有业内人士称,中国的保健品品牌普遍“短命”,能坚持下来保持信誉的实在不多。
2008年产值近2000亿元
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才有保健品这个概念。1996年,中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开始执行。目前,中国已经有1万个保健食品拿到批号。此外,市场上还有一些没拿到批号但也以保健品名义销售的产品。据统计,2008年,中国保健品的产值已经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据只少不多”,徐华锋说,“因为这个行业90%都是民营企业在做,大企业较好统计,很多小企业的具体数据不好统计。”
据徐华锋介绍,国内的保健食品市场经过多年洗牌和淘汰,目前“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交大昂立、太太口服液、珍奥等品牌都已超过10年。据了解,有的品牌如大印象等已有20年历史了。世界品牌实验室近日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保健品牌占了6个,包括东阿阿胶、脑白金、黄金搭档、大印象、中脉、椰岛鹿龟酒等。
购买存在盲从心理
目前,保健品的营销模式主要有三种:传统的广告营销、直销和主要邀请中年人参加的会议营销。这三种方式都有可能存在夸大功效或功效范围,甚至把保健品当药品来推介的情况。广东大印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郑定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1996年《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执行之前,我国对保健品的监管不到位,有些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导致这个行业的信任危机比较严重。很多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 徐华锋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老百姓口袋日渐殷实,民众的保健需求日益迫切,但相关知识缺乏。重视保健品的多半都是中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时存在一种盲从心理。“不知道该吃什么,怎么吃,所以就听广告宣传,听别人推荐”。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加上整个行业发展时间不长,就会有部分企业欺骗消费者,把保健品当药品来宣传,以满足消费者治疗某种疾病的心理诉求,从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形象和信誉。郑定平说,有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过分追求短期利润,不计后果,不按批文申报的内容进行生产,甚至“不能添加的西药也添加”,欺骗消费者;还有些产品本来是药字号,是处方药,不能在市场上随意销售,更不能进行广告促销,但违规现象一直存在。一旦出事,其他同类产品都跟着遭殃。郑定平认为,目前我国老百姓还缺乏教育和引导,国家应该加大科学引导的力度,提高老百姓的自我保健和养生意识,这样对个人对国家都是贡献。“求医不如求己”,平时花1元钱用来保健,相当于减少未来看病时花10元。 受访专家都认为,最近十几年来,我国对保健品的监管力度逐渐加大,对不法厂家和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也在加强,市场逐渐规范起来。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更将政府对保健品的监管提高到法律层面。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经济越发达,人们的保健意识就越强烈,对保健品的需求和购买动机就会越迫切。” 徐华锋说,“保健品行业是个朝阳产业,这个方向是很明确的。”郑定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政府在引导全民健身方面,这些年做了很多工作。2007年底,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通知”,通知中把每年的9月1日作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通行宣传引导,不断提高老百姓对保健养生的认识。 “中国是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人情化社会的特点比较明显。”郑定平说,“送礼不如送健康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保健品的市场空间很广阔。” 徐华锋说,这么多年下来,在购买保健品方面,老百姓虽然有些失望,但购买行为还是在不断增加,“这充分说明中国人对健康的重视和希望。经济的发达,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升级和转变,一定会带动健康、医疗、教育等产业的发展。” 徐华锋说,论工艺和研发,中国的保健品企业还无法与国外大企业相抗衡,但中国传统的中医养生文化和传承下来的养生方法,是我们的独有资源,有待我们的企业进一步挖掘,并加以创新,生产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食品,这样我们的保健品在国际市场上才能有大的发展。郑定平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整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会带动我们的产业走向世界。“国内有品牌,国外自然来”,郑定平告诉记者,“沙特、阿联酋迪拜等地不断有人与我们洽谈,要做大印象在中东地区的总代理。” 此外,徐华锋表示,国内很多保健品“谁都在用,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保健品企业应该关注消费者的个体差异,提供能真正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