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乌梢蛇(乌蛇)、蕲蛇(以下简称“两蛇”)在全国各地的药材市场、野味市场和食品市场上销势活跃,走动加快,而“两蛇”资源愈发短缺,缺口不断加大,使得价格逐年上涨,引起药厂、药企、药商和药农的极大关注。
“两蛇”价格缘何持续攀升? 市场需求升温
乌蛇、蕲蛇的药用历史已有2000多年,在许多古籍医药专著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其功效大体相似,都具有袪风通络、定惊、止痉等功效,对风湿顽痺、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痉挛抽搐以及皮肤瘙痒、干湿癣症等症有较好疗效。不少医药专家对“两蛇”的药用功效有颇高的评价,认为乌蛇、蕲蛇是袪风通络、定惊止痉的上品。因此,国内许多大型制药集团(厂)用“两蛇”开发了大量的新药、特药和中成药,投入市场后很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中一些品牌中成药已成为市场上的俏货,时常脱销断档。药厂用“两蛇”的投料量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递增,全国各类医疗单位对 “两蛇”配方药的药用需求也在逐年加大。
近年,食用野蛇之风在国内兴起。野味市场上,“两蛇”已呈现出有价无货之势,新货入市不久即被抢购一空; “两蛇”也已堂而皇之的进入全国各大城市的高级宾馆、饭店,成为野味佳肴。尽管价格不菲,消费者仍乐此不疲。此外,用蛇干、活蛇泡制的保健酒也是保健佳品,深受群众欢迎。
在国内热销“两蛇”的同时,国际市场对“两蛇”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升温。在每年的广交会及各省市的药交会上,外商订单持续增加。据悉,国内外两个市场对“两蛇”的需求量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市场总需求量在3万千克左右;八九十年代增至6万千克左右;2001年后,已激增至10万千克;到2002年~2004年,攀升至25万千克。此后,由于食用蛇的饮食习惯风靡大江南北,“两蛇”的需求量与日俱增。2005年,其市场需求量攀升至50万千克;预计2006年将增加至60万~70万千克。
产量逐年锐减
“两蛇”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四川、广东、广西、贵州、山西、河北等省区,以野生品供应市场。21世纪之前,各地生态环境保持良好,鲜有显著的变化,野生蛇繁殖生衍的环境尚没有遭到破坏,产量颇丰。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主产地的“两蛇”总产量在500万千克以上,而市场需求量只有3万~6万千克,不及总产量的10%,致使供过于求,价格低迷不振。进入21世纪后,主产地的连年不断的毁林造田、退草还田、修路、架桥、开矿、农田广施化肥农药等行为,使“两蛇”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野生资源连年锐减,几近枯竭。由于产量锐减,市场缺口逐年加大,拉升了“两蛇”的市场收购价和销售价的上涨,且涨幅很大。农民捕抓到两千克的活蛇,可卖到四五百元,相当于一亩玉米的收入。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产区的农民、林区工人、农场农工、下岗职工以及城镇赋闲人员等大批群众深入产地对野生蛇采取掠夺式的捕抓滥杀,甚至连幼蛇也不放过,导致其产量每况愈下,市场缺口被进一步拉大。据有关部门的一项关于“两蛇”产量的专题调查报告显示,20世纪90年代,“两蛇”总产量约为500万千克左右,2005年~2006年已锐减至40 万~50万千克,产量仅为20世纪90年代的10%。
由于野生蛇严重供不应求,部分产区开始人工养蛇。但由于资金投入较大,养殖技术复杂,管理不得法,导致养殖蛇生长缓慢,成活率低,养殖户得不偿失。于是,许多人放弃了人工养蛇,这更使该产业发展缓慢,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养蛇规模。人工养蛇逐年萎缩,供应市场的“两蛇”仍以稀少的野生品为主。
价格逐步走高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两蛇”的需求以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从2001年之后供需矛盾凸显,拉升了价格的快速上升。据悉,2000年,乌蛇在药材市场上的平均售价(下同)为55元(公斤价,下同),2001年~2 006年分别上涨至75元、80元、85元、90元、100元和105元,平均每年上涨约5元;2000年,蕲蛇的售价为300元,2001年~2006年分别上涨至400元、500元、600元、700元、770元和850元,平均每年上涨约100元。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的野味市场和高级饭店里,活蛇价格更上一层楼,乌蛇由2000年的5元~1 0元上涨至2005年~2006年的30元~40元;蕲蛇由2000年的50元~60元上涨至2005年~2006年的300元~400元。六年间,“两蛇”活品价上涨了好几倍。
后市持续加强
有业内人士分析,野生蛇产量逐年大幅下滑,人工养蛇产量极少,市场缺口连年加大,短缺已成定局,且三、五年内难以缓解。而市场需求则呈逐年增长之势,如此一增一减,更使供需矛盾加剧,势必拉动“两蛇”后市持续加强,价格继续上涨,每年将攀登一个新台阶。业内人士预测,乌蛇药市价今年将升至110元左右,明年将在120元的价位之上,20 08年将突破150元大关;蕲蛇今年价格将上涨至900元左右,明年持续上涨至950元左右,2008年有望突破千元大关。(丁立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