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食品包装机械,人们对德国、瑞典的产品总是推崇备至,对我们中国自己的产品却大加贬低。我们的产品和它们相比,到底差在哪里?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何南至秘书长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自适应系统好在哪儿?
何南至谈到:“瑞典机械做得比较好,单机做得精致,功能全,自动化程度很高。德国也做单机,但整个生产线自动化非常高,代表了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水平。很多国外企业最新推出的产品,并不在中国推广,觉得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其实中国很多食品企业具备很强的购买力,但他们却不了解。比如在中国的展览会,很多国外企业没有把最好、最先进的东西拿过来。”
“我们现在讲无菌包装,关键要在无菌灌装间内完成。我在国外展会看到一个无菌生产线,如水果一进厂,经过一个无菌区后(这时水果已经无菌了,)然后进入车间,然后进行削皮、切块、装瓶。在罐头制作的整个过程都在无菌间内完成,机器、设备也要求是无菌的。罐头装好不需要再杀菌,所以吃起来,就好像新鲜水果一样,保质期长。整个无菌间由机械手操作,不能让人进去,一旦出现问题,能通过自我诊断系统进行自我恢复。如果需要人进去维修的话,内部空气都要全部排空,重新杀菌,所以非常麻烦。从停产到恢复需要几个小时,已经在生产线上的产品全部报废,损失会很大。所以系统要求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不然代价太大。这些超现代的东西在国内看不到,他们的资料也不向中国介绍,觉得我们还达不到要求。”
“机器工艺优秀,关键在控制水平,控制水平主要就是自适应系统。比如包装设备五花八门,我们叫做非标准产品,生产厂家一个需要一个样,机械制造商如何适应每一个厂家呢?德国所谓自适应系统,一个包装物只要在一定范围内,机器都能适应。我们过去设计的机械手,只能干一种活, 现在的机械手能识别被包装物的大、小,材料的薄、厚、软、硬,机械手知道怎么用力,怎样给它包好,完全模仿人手的感觉,这套系统在德国已经应用,其特点是反应快、精度高,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自己识别。另一项技术是自我诊断,进行自我恢复。这套系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现在的系统如果出了毛病,亮起红灯,过去手扶一下,捅一下,可能就恢复了。而这套系统整条生产线都有监测设备,哪儿出了毛病,能马上发现。这条生产线从包装上线到下线全部都是自动化。
要走出去多看一看
针对“中国食品包装机械企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的问题,何南至道:“在技术上,国外公司综合能力比较高。单项技术可能我们不比人家低,比如某个零件,他们能达到什么技术,我们也能达到这个技术。还有控制技术,像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拿出来哪个跟他们比,我们都很好。但综合能力跟人家比,我们的差距比较大。所谓综合能力包括:机械、工艺、自动化,包括整个车间的处理,全部揉到整个一条线,差距就出来了。原因有两个,一是环境,比如大家全都在想怎么提高自动化程度,提高自动化效率,先进的东西不断亮相,互相有个观摩、学习的过程,大家互相启发,综合能力就会不断提高。第二,有些不一定是技术原因,是技巧原因,也需要互相启发。九十年代时,灌装机有个问题总是解决不好,比如灌油,有方桶、圆桶,桶口有的设计在中间,有的设计在角儿上,因为生产线的设计就是对准中间,如果在角儿上,那么整条生产线都要改,来适应这个变化。后来我参观一个展览会,发现有个企业在传送带上做了些改进,在传送带的托盘上打一个孔,这个孔的位置保证油桶的嘴对准灌装口,不是机械手来适应你,而是你来适应机械手,这不是技术问题,完全是技巧问题,是个观念问题。我们很多技术人员没有这种学习的机会。所以我觉得很多不是技术问题,是我们的技术人员没有经过,没有见识过。我们应该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特别是国际上知名的展览会,多接触一些企业、产品。现在是私营老板带技术人员出去,国营比较难,因为经费比较紧张。有些老板在别的场合可以一掷千金,可花这个钱就舍不得了。
“我发现在我们展览会中做出品牌的企业发展也比较快,杭州中亚就是其中之一,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就非常注重树立自己的形象,把展台布置得非常好。他们不仅在这方面肯花钱,而且在技术上投入也很大。比如派7、8个人去展会,这几个人可能涉及到好几个专业,他们在展会上先普遍看,然后选几个机型比较适合的,针对重点,搞控制的看控制、搞机械的看机械、搞加工工艺看加工工艺,全部了解之后,按照自己的要求重新设计,所以他们的老总讲,我们每参加一次大型展会,回来都有一个新产品出来。他们的员工每人一部手提电脑,发现什么随时记录下来,晚上大家汇总,老总亲自参加,这种方法非常好。
“广州达意隆是1999年成立的私企,一亮相展会所推出的产品就让同行大吃一惊,之后每年的展品都不一样,处处抢在别人前面,我觉得这个老板眼光非常敏锐。像达意隆这样的企业,之所以发展快,技术上不单纯靠自己,很多委托外面加工,自己搞装配,工业增加值比别人高,所以人均生产率高,2002年人均销售额达到70多万,人均工业增加值30多万,2002产值是1.68亿,2003约为2.6—2.7亿之间。他们PET瓶做的也很好,虽然与国际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他们现在是每小时1.2万瓶,想做到2.5万瓶,国际上是5万多瓶,在国内是最好的。关键是敢做,虽然资金不够雄厚,因此很少买设备,基本上自己不加工,而是委托别人加工,然后验收别人加工的零部件,不合格的不收,所以品质能有保证。 2003年达意隆买了7、8台加工设备,加工关键零部件。其模式是哑铃式的,技术力量强、服务力量强,加工力量弱,走的是国外企业的发展道路。我们过去总批评国营企业小而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的设备利用率非常低,只有20%——30%,大部分设备闲置,浪费了国家大笔资金。国外企业一般是买利用率高的设备,不高的话就不买,委托外面加工,因为批量生产,成本也不一定很高。由于外加工,产品不合格可以不要,所以品质也能保证。我们有的私企老板也要做个小而全的企业,无形中提高了成本,因为自己加工的产品,质量稍微差一点,一想算了,别浪费了,也不能保证质量。所以我们的企业要思考一下,怎么做自己的企业。”
设备不在乎用谁的
“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攻势猛烈,像利乐公司积极参与我国公益活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对此国内企业该如何应对?”记者问道。
何南至笑着说:“国内企业不可能花这么多钱。国外大公司对社会的慈善事业都有赞助,我们几乎没有。我们企业推广自己不够,总想靠自己实力说话。其实,实力包括很多方面,形象就是其中一个方面,很多演员不都是靠包装?一旦成名后,这点包装费用算什么,做企业也是这样。
“利乐确实有实力,其宣传就非常厉害,我们企业也感叹,投不起那么多钱。北京有一家做机械的企业,它的超高温杀菌,连利乐都特别佩服,可国内都不知道,因为这个企业非常小,没有宣传费用。在灌装方面,我们国内的杭州中亚做的不错。我个人认为,国家当初推广学生奶时,制定的其中一个指标就是用利乐包装。利乐就是花1亿做宣传,也比不上在文件中写上用利乐包实惠,当然后来文件改过来了,标明用无菌包装。我们国内大型乳品企业,买利乐的设备,很多心理就是为了展示一下企业形象。因为利乐的宣传攻势很厉害,所以有人参观,企业就会讲我们用的是利乐的设备,让经销商、代理商觉得它有可信度。这是个误区,设备不在乎用谁的,关键是好不好,能不能达到指标,我们很少想这个,只觉得我们用的是利乐设备,你就一百个放心吧。我们过去有家饼干厂,8条生产线,只有一条是英国贝克的,其余全是国产的,如果有人参观,只让人家看英国的设备。其实用英国的生产线只做一种饼干,其他品种全用国产设备生产,他们跟我讲,英国设备娇气,人家给我调试好了生产这种饼干就这种饼干,国产的没关系,坏了也容易修。给人参观的是进口设备,打的招牌也全部是进口设备。这不是为人家做宣传吗,好像国产设备是丑媳妇,见不得公婆,无形中给人家做了宣传。其实我们国家在超高温灭菌奶和无菌包装方面已经研制出300多台设备了,但只有业内人士知道。有的企业怕别人说自己用的是国产设备,是寒酸掉价。难怪某些人讲,利乐在牛奶包装领域一统天下,这真是我们企业的悲哀。”
钱没花在刀刃上
“我国食品包装机械有没有可能打入国际市场?”记者继续问。
何南至回答道:“市场是多种多样的,高水平的设备有需求,一般水平的设备也有需求,当然要看值不值。我们大陆的粉榨机和台湾的粉榨机没什么区别,有很多设备台湾还做不过我们。可台湾设备打入了欧洲、美国等国际市场。我认为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二是沟通不行。我国台湾的老板与外国人能直接沟通,我们大陆就只能请个翻译,但往往为了省钱,找个留学生,不是他外语不好,是专业不行,不了解这个行业。有的不了解市场行情,如在意大利参展时,有个法国人人接连着两天到我们展台上看产品、拿资料,我们心里做好了报价的准备,这台设备在国内买15万人民币,因为竞争激烈11.8万就买,我们就商量报多少价格合适,最后决定报4.5万美金,加上包装、运输等各种费用一共6万美金。法国人一听就走了,再也不来了。其实我们很早就进口过这样一台设备,报价62万美金。这说明我们对国际市场的行情太不了解。人家对我们做出的产品满意,但一谈价格却给吓跑了,觉得便宜没好货。”
何南至:“有的国内企业大钱花了,小钱却不想花。国外公司到中国参展,展台装修的都很漂亮,展台做得很气派,再摆上几张桌子,准备好饮料,那个环境就想让人坐下来看一看、谈一谈。他们到中国先做市场调查,轻易不出手,一出手就很厉害。由于形象做得好,设备有保证,所以高价也有人买。我们的企业,出手小气,企业形象没做起来,竞争上首先就矮人家一头。要的展台非常小,有的要两个展位,设备就给占满了,连人坐的地方都没有,来个人就得面对面站着。对市场了解不够,也不作市场调查,而是去碰运气,结果是大钱没少花,就是没花在刀刃上。”
要适应食品工业发展趋势
何南至最后强调指出:“我们搞食品机械的对食品工艺了解比较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据我了解,在德国做面包机械的人,首先要取得面包师的资格,然后才有资格去研究面包机械,因为不懂做面包的基本要求,怎么能去开发这种机械呢?食品行业新的产品不断推出,发展非常快,如果我们对食品工艺新发展趋势、新技术不了解的话,很难让机械适应食品的要求。这是我们不足的地方。也许有很多企业认为我养几个精通食品工艺的人是浪费,其实不然,我们做机械的食品的上游企业,要了解下游企业的需求和情况,这是最基本的,是我们做食品机械的缺憾。中国食品工业竞争非常激烈,不开发出新的产品就很难生存,我们搞机械的一定要适应这种形势。有的食品工艺一出现,可能会需要食品机械做各种改动,这是将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如现在还没有人研究食品机械怎样适应这一发展,怎样提高机械的可靠性;新的加工工艺与传统食品加工工艺有哪些差别,怎样去适应。现在一听说狼来了,马上准备,只应付眼前的,没有考虑长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临阵磨枪。有一个老板跟我讲,准备搞一个专科性学校,企业出资请有关专家来讲课,就在本厂实习,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本厂工作。我觉得他非常有眼光,可惜,他一算投入成本太高,没办。但这个设想很不错,提高了人员的素质。技术储备,不是今天想干就能干,要有一定的时间。但必须要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