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研制中工艺优选指标的思考 |
发布时间:2005-09-13 |
|
自《药品管理法》和《新药审批办法》实施10余年以来,中药新药发展迅速,在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有些研制单位不是利用现有资源(古方、验方、秘方或医院制剂)研究出更有效、更科学的新药,而是偏重了省时、省力和省成本,使中药工艺的"优选"不能真正体现,不能正确反映新药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新药研制单位在进行工艺优选时,大多选用正交设计,并选择处方中一味或多味药中的某一成分作为指标,以这些成分的得率多少为优化目标,这些指标多为含量相对高一些、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可提供对照品的、测定方法相对容易的成分。中药大多为天然药物,成分复杂,甚至有效成分不明,每个复方制剂可含数百种成分,可控的化学成分含量百分之几的为数不多,而且还难以确定就是中医用药堆一的有效成分,药效学研究结果也只能得出 "是否有效",至于为何有效、何成分有效等尚不能准确回答。因此仅靠某一成分或含量的多少来衡量药品工艺是否合理,可能会错过真正有效的最佳工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大量时间,经过专家的审评,最终获得批准的新药可能只是疗效一般甚至是错过最佳工艺的一件产品。生产工艺是体现新药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认真对待且需要合理评价。本文就常见中药成分与药效的关系,举例分析了指标不当可能带来的弊端,认为应根据适应证综合选择指标,或同时配合药效学筛选等手段综合评价最佳工艺。
1.仅以某一可测成分作指标,可能导致与中医传统的功能主治相脱节
不同药材含有相同成分,但临床作用相差甚远
绿原酸在金银花、菊花、茵陈、杜仲、杜仲叶、山楂、旋覆花、小蓟等药材中含量较高,而且也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桃子、红薯、大豆、黄瓜等中,具抗菌消炎、抗细胞物质氧化作用。绿原酸可通过 HPLC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测定含量,由于测定方法成熟,许多研究者愿意选择它作为测定指标,如玄冬冲剂、柴陈舒胆颗粒、银黄口服液、清热解毒液、复方止咳冲剂等制剂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表1中列举了几味含绿原酸的药材,虽然各味药均含有绿原酸,但药效相距较远,有的药材显然不能说明绿原酸在其功能与主治中的活性作用,如果仅选择单一绿原酸作为复方制剂工艺的优选指标往往是不够的,由此而筛选出的工艺可能偏离原处方的功能与主治,也可能忽略了对适应证起主要作用的活性成分的提取。
虽然来源于同一药材,但不同的成分具不同的药理作用,指标成分的选择直接影响药效
如药材大黄所含的各成分的药理作用:大黄素具降压作用;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具利尿、抑制胰蛋白酶、抑菌和抗肿瘤作用;没食子酸和d-儿茶素有明显止血作用;游离蒽醌具祛痰作用;泻下作用以蒽酚较强(番泻苷类最强),游离蒽酮较弱,游离蒽醌最弱;大黄水煎液具肠道病毒灭活作用,而游离蒽醌无此作用。大黄所含的不同成分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各类成分的溶解性能差别较大,选择不同考察指标所提取的有效部位就有差异,药理作用也不同,因此对这类药物的指标成分必须针对适应证来选择。
2.仅考虑某一可测成分的得率,可能导致活性更强的成分丢失或破坏
丹参制剂,特别是水溶性活性部分提取物在临床上应用较广,目前尚有源源不断的新药上报。临床应用较多的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质控指标为原地茶醛,而目前上报的数个丹参制剂如丹参葡萄糖注射液、香丹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丹参酚酸类,前2种新药的工艺优选指标均为丹参素,其功能与主治大同小异,为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用于心绞痛、冠心病的胸痹血瘀症侯。据文献报道,丹酚酸A、丹酚酸B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丹参素则无明显作用;丹酚酸A、丹酚酸B、丹酚酸C体外抗血栓形成作用较强,丹参素次之,原儿茶醛最弱;丹酚酸类有较强的清除超氧阴离子作用,丹参素则不明显,丹酚酸类有不同程度清除羟自由基作用,丹参素和原地茶醛不明显等;丹参酚酸类成分在抗血栓作用、抗氧化损伤作用等方面显著优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丹参酚酸类成分在加热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或退酸、碱过程中容易部分分解成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因此若以丹参素或原儿茶醛得率作为优选指标,则煎煮时间与煎煮次数均与该2 种成分成正比,但丹参酚酸类成分却显著降低。因此用类似此类的指标作优选,很可能因盲目追求指标的含量而破坏或丢失了更有效的成分。
3.指标成分选择不当,导致转移率偏低,影响对工艺的正确评价
提取方法(溶媒)与考察指标成分的溶解性不配套。如选择橙皮苷为指标最容易发生转移率过低问题,橙皮苷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甲醇,若设计水提工艺,则水煎煮工艺的加水量、最终浓缩液体积均限制了澄皮苷的溶出。
类似的如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作为考察指标时,提取温度、受热时间、提取溶剂、药材炮制方法等对大黄素的得率有显著影响。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几乎不溶于水,大黄素溶于乙醇,后两者略溶于乙醇。大黄同时含有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由于其溶解性能,提取溶剂及受热时间对水煎液中总大黄素、大苏酚、大黄酸的含量有明显的影响。据文献报道,生大黄经炮制成熟大黄后,结合蒽醌的量和总蒽醌的量明显降低,约炮制前的一半;比较不同提取法,以45℃酒浸12h煮沸10min含蒽醌最高,水浸 30min煮沸2h含量最低(约为前者的2/5),随着受热时间的增加,总蒽醌的含量越低,即水煎液中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含量越低,因此中医习用大黄后下是有一定依据的。由于此3种成分的溶解性能及受热过程对蒽醌类的影响,水煎液中所测得的总大苏素、总大黄酸、总大黄酚往往偏低。
评价一个工艺是否合理,其中转移率是主要指标之一。在复方制剂中设计混煎工艺,如果选择以上3种成分作为指标成分,显然煎煮时间越短得率越高,但是,对于复方中的其他药味有效成分的煎出可能就并非如此。由于中药成分及其性质的复杂性,应根据药味及成分特点设计工艺和选择指标。
4.指标选择不当也可能使其他有效成分丢失
只考虑某个指标的得率也可能造成更有效成分的丢失。如某已批生产的四类新药,进行成分检测时发现无法检出君药白芷的欧前胡素、连翘的连翘苷、葛根的葛根素。这些现象提示在提取过程中,由于指标选择不够全面,使某些主要的活性成分丢失,也就是说此工艺研究的筛选结果丢失了有效成分,得到的是一个不合理的工艺,如此的筛选失去了优化意义。
5.关于以化学成分为指标筛选工艺的几点建议
应根据功能与主治及各药味成分特点选择一至几个指标综合评价
对于有效成分明确的药材的提取,由于各成分溶解性能及药理作用的差异,应根据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考察。如药材淫羊藿,含有淫羊藿苷、金丝挑苷、木兰碱、绿原酸等成份,分别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选择指标成分时,应尽可能与复方中的功能主治相一致:淫羊霍苷有提高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可治疗阳痿;金丝挑苷有镇痛作用可治疗风湿痹痛;木兰碱有降压作用可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绿原酸有抗炎作用可治疗支气管炎。
对于同一味药材,在不同的复方制剂中,不同成分所起的药理作用也不同。如山楂的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和有机酸,对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组方,应选择黄酮类作测定指标,而作为健胃消食组方,则应选择有机酸作测定指标。
对于复方制剂,还应考虑君臣佐使问题,视君药和臣药在该制剂中的活性成分、组方中其他药味在该方中的主要活性部分、活性成分的溶解性能等诸多因素,综合选择多个具代表性的指标进行设计和考察,避免因关注某个指标的得率而丢失了其他有效成分的提取,从而筛选出合理的工艺条件。
建议对于有合适药理模型的适应证,应同时进行药效学筛选
中药新药的来源模式是"临床-实验室-临床",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有效的方药(古方、验方、秘方或医院制剂),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改进提高,研制成新药。因此,着手一个新药时,其主要适应证往往非常明确,而工艺设计与筛选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该药物的有效性。特别对于某些有效成分不明,或不明确作用于该适应证的活性成分,或无合适可测成分时,有时选择任意药味的可测成分作筛选指标,往往会丢失其他活性成分、偏离处方适应证或遗漏真正有效的工艺,因此,有必要将药效学研究与药学筛选综合进行评价。
另外,中药方剂在提取过程中,由于温度及溶液中复杂的化学环境,可能在溶液中发生固有物质间的络合、水解、氧化等反应,从而生成溶液中原来没有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对制剂产生增效、减毒或改性等作用。如药味共煎时皂苷可与生物碱、酚类或甾萜类成分生成分子络合物;摈榔中鞣质与常山生物碱生成鞣质生物碱络合物从溶液中析出等。由于成分间的反应及转化,使提取的成分组成不同于单味药材的成分,类似此类问题尤其需要配合要效学筛选。
综上所述,中药新药的工艺研究应根据该药处方组成的实际情况、单味药材理化性质、药理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并以药效学模型的筛选分阶段研究,确定新药的工艺路线,为进一步研究新药有效性、安全性提供尽可能实际、科学的物质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