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
发布时间:2005-08-11 |
|
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药物载体给药系统是利用人或动物自身的RBC在体外经过一定的处理,把药物或生物活性物质包载到RBC内,制成载药RBC,再输回人或动物的体内,从而对特定的疾病进行治疗。由于RBC载体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以及适于体内循环的粒径等优点,因此,生物学、基础医学和药理学研究者对其包载方法、生物利用度及临床应用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1984年RBC载体研究和应用的专门机构—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Use of Resealed Erythrocytes成立了,该机构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报告这一领域取得的新进展。笔者综述了国内外RBC载体的制备方法、特点及基础研究的进展。
1 载药红细胞的制备方法
载药RBC最初的制备方法是在溶有药物的大量蒸馏水中将RBC溶血,再加入NaC1至等渗使RBC重建,形成“血影”RBC。这种“血影”RBC进入病人体内后,寿命短,利用率低。随着研究的深入,载药RBC的制备方法不断改进,主要目的是提高药物的包载率,保持RBC的完整性和延长载药RBC的体内生命周期。目前载药RBC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
1.1 预膨胀法
Rechsteiner在1975年就采用此法。方法为将全血离心后除去上清夜(血清和白细胞),将获得的RBC用Hanks平衡盐溶液(HBSS)洗涤,再加入4倍体积的0.67等渗的K+ Hanks溶液,使细胞预先膨胀(不破裂也不形成孔隙),轻度离心,弃去上清夜。取另一份RBC加等体积水使其完全溶血,取100μL加到1mL膨胀的RBC上(体积比1:10),目的是用细胞质溶液及渗透屏障保护RBC在下步操作中不受损伤。再在溶血层上加200μL的药物水溶液,轻轻倒转混匀离心。再重复加药物水溶液在上清夜面上,重复以上混匀离心步骤,直至细胞膨胀到溶血临界点。这时RBC形成的孔隙可容许药物进入。最后加入适量的HBSS(浓度为10倍于等渗渗透压)调节悬液至等渗,使细胞封闭。细胞在用前用普通HBSS洗涤。
1.2 透析法
将RBC混悬于欲包载的药物溶液,置透析袋中,把此透析袋放入低渗缓冲液,使RBC膨胀,RBC在其渗出的细胞质高分子溶液的包围中形成小孔,药物即经开放的膜孔进入胞腔。然后再将透析袋渗入等渗缓冲液,此时RBC回缩,膜孔缩小,药物即包入RBC。透析法应用广泛。
1.3 电脉冲法
对RBC施加脉冲电场,脉冲周期为几十微妙。瞬间高电压使RBC膜一过性开放,药物即进入RBC腔。该法可制备具有较好靶向性RBC载体,且其与细胞外渗透压关系不大,可允许细胞外存在高浓度的生物活性物质。
1.4 高渗法
近年国内汪小海等[提出了将RBC用高渗葡萄糖液脱水离心获得细胞内高渗的压缩RBC,然后将其与待包载药物混合,药物则顺浓度梯度进入RBC内。该法制备的吗啡RBC载体用于手术后病人的镇痛治疗,其镇痛时效明显延长。该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便于临床推广。
1.5 蛋白重组法
将人红细胞与流感病毒感染的CV-1细胞共同孵化后,获得血细胞凝集素重组人工细胞(HA-红细胞),HA-红细胞具有与细胞膜融合的特性。因此,当用此类红细胞血影作为药物载体时,被包载药物可因HA-红细胞血影与细胞膜的融合而进入细胞内。
2 载药红细胞的基础研究
2.1 包载方法对RBC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保证载体RBC近似生理状态是其作为药物载体系统的基本条件。因此,了解载体RBC形态与功能十分必要。
透析法包载L-天冬酰胺酶,制备人和小鼠载体RBC,并测定平均RBC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ATP和2.3BPG含量、渗透脆性。结果MCV,MCH,MCHC变化不大,ATP和2.3BPG含量增加,渗透脆性增加。Sanz等使用透析法包载谷氨酸脱氢酶(GDH),制备的小鼠RBC载体,其MCV,MCH减少,渗透脆性减少;电脉冲法制备载药RBC,其电穿孔后扫描电镜下形态呈内陷、套叠的球体,而在包载药物后这些凹陷消失,MCV增大,MCH和MCHC减少,血红蛋白衍生物减少,渗透脆性增加,携氧能力和血流变参数无明显变化;预膨胀法制备的载体RBC变为帽型,脆性增大,变形性减小;高渗法制备吗啡RBC载体研究中发现,经高渗葡萄糖处理后脱水RBC膜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但脱水RBC置等渗溶液后其活性恢复。
2.2 包载方法对包载率的影响
应用RBC包载药物时,药物包载率一般较低,大多不到20%。例如,电脉冲法包载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ADH+ALDH)的包载率为11%~12%,载体细胞回收率为52%;透析法包载谷氨酸脱氢酶(GDH)的包载率仅为3.8%。细胞回收率为56%;透析法包载甲氨蝶呤(MTX)时,以0.05mol·L-1NaHCO3为溶剂,包载率为6.2%,以0.01 mol·L-1NaHCO3为溶剂,包载率为15.2%。
尽管药物的包载率不高,但所包载药物的治疗效果满意。如RBC包载GDH的包载率仅为3.8%,但清除高血氨作用较游离GDH强得多。在急性诱导乙醇中毒的大鼠中,用红细胞包载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ADH+ALDH)治疗由于过度饮酒造成的高酒精中毒者,其血浆乙醇清除率显著提高,其药物时效可连续达70h。提高包载率仍是载药RBC研究的重点。
2.3 载药RBC的释药机制
被包载药物的释放主要通过吞噬后释放。衰老变形RBC主要在肝、脾的网状内皮系统(RES)进行破坏,因此认为上述场所是包载药物的主要释放部位。用51Cr标记RBC(51Cr-RBC)研究载体RBC的体内器官分布,发现载体RBC与正常RBC的器官分布相同,但由于部分载体RBC发生变形,脆性增加,被RES(主要是肝枯否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因此载体RBC在肝、脾和肺的分布水平显著高于正常RBC。将包载RBC表面用辅酶R、生物素、维生素H修饰后,其被巨噬细胞摄取及吞噬指数均提高两倍以上,因此,在治疗肝脏新生物时,可应用载药RBC作为放置肝动脉导管的替代方法。
被包载药物也可经扩散或特殊转运系统释出。药物分子的疏水性越强,越易扩散透过细胞膜,有极性基团或带电基团,则不易扩散。应用这个原理修饰药物,从而控制药物从RBC释放的速度,若药物是通过膜蛋白转运系统转运,则结构上的细微变化也会影响释放速率。如嘌呤核苷和嘧啶核苷通过RBC膜很快,而其核苷酸则不能通过膜,除非转变为核苷或嘌呤、嘧啶。
另外,若包载酶等大分子物质,也可由底物扩散进入胞腔,反应产物透过胞膜进入血液发挥作用。如L-天冬酰胺酶RBC载体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酶底物渗透进入RBC后被破坏,因此注射L-天冬酰胺酶RBC载体比注射相同剂量游离酶的治疗作用大得多。
2.4 载药RBC的体内生存期
载体RBC制备过程中会发生变形,脆性增加,活性酶及蛋白损失,引起载体RBC的体内生存期的减少。如透析法制备小鼠RBC载体的体内半衰期从9.5d减少到7.8d。另报道,静脉注射51Cr-RBC载体后,其代谢动力学过程符合双室模型,开始很多受损细胞从循环中清除,载体RBC的生物半衰期(t1/2α)明显低于正常RBC1/2α;而未受损载体RBC寿命与正常RBC相似,故两者1/2β)相差不大。 Bax等研究发现人载药RBC的平均寿命为89~131d,半衰期19~29d,均在正常范围。
3 RBC载体的生物学特性
RBC载体作为新型载体,与其他药物载体(如脂质体和微囊等)相比,具有许多优点。
3.1 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如果不考虑药物释放后的作用,向体内注射载体RBC与输血一样,一般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与其他药物载体相比,同种异体或者自身红细胞因其能被受体免疫系统相容,可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迅速清除,并产生不利甚至是有害的免疫反应。另外,由于许多药物本身就是蛋白质,具有免疫原性,注射入体内后迅速被清除。采用RBC载体后,不仅可有效防止机体对异种蛋白的免疫反应引起的危害,而且可提高该类药物的治疗效果。
将患者自身RBC或同种血型的RBC作为药物载体不会引起血液凝集和机体排异反应。RBC在体内循环一段时间后衰老、变形,可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降解后继续用于合成新的RBC,对人体无不良反应。
3.2 提高药物的生物靶向性
变性的载药RBC在体内被RES识别,并不断积累和分解,药物在局部形成高浓度。用变性RBC作为药物载体,无疑具有肝、脾、肾等网状内皮组织靶向性。甲氨蝶呤被包载入RBC后,被巨噬细胞摄取和吞噬指数提高两倍以上,在肝脏的摄取(鼠实验)显著提高。白介素-3和碳酸酐酶RBC载体仅表现出轻度的巨噬细胞识别性,将载体RBC与带3蛋白交联后,可表现出巨噬细胞亲嗜性,巨噬细胞摄取率显著提高。
3.3 延长药物的半衰期
被包载药物体内半衰期的延长与载药RBC的存活时间和药物释放速率有关,以L-天冬酰胺酶为例,游离酶体内半衰期仅为3h,作用只能维持2d,而经RBC包载后体内半衰期为10d。Alvarez等应用鼠RBC包载125I-碳酸酐酶,该酶循环半衰期8~10d,比游离酶半衰期长得多。许多药物如SOD等,在体内半衰期短,应用受限,制成载药RBC后可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长时间发挥作用。载体RBC寿命及半衰期与正常RBC相似,可认为,药物包载入RBC内后可给药物提供一个相当于正常RBC寿命的半衰期。
3.4 RBC代谢功能的可利用性
与其他药物载体相比,RBC载体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一种活细胞,细胞内不停地进行着各种代谢活动和生理生化反应,因此,可以巧妙地利用其代谢活动,催化无活性的、膜非扩散性的药物前体成为有活性的、膜透性的药物,这种性质对毒性药物在体内的运送意义重大。RBC富含谷胱甘肽,其中大部分还原型(GSH),可还原过氧化物和蛋白质中极不稳定的二硫键,从而增加被包载药物的体内稳定性,尤其是含易氧化失活的巯基的酶、多肽、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
3.5 提高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
运用RBC作为药物载体时,由于载体可循环持续低剂量地释放被包载药物,因此,被包载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均显著提高。当包载药物剂量(如L-天门冬酰胺酶)远高于静脉剂量时,也未出现显著的临床毒性,尤其是没有有害的免疫反应发生。也就是说,用RBC为载体给药的方法极大提高了酶的有效性及治疗耐受量。
4 结 语
采用不同的包载方法,利用自身RBC包载和运送药物或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更有效地达到给药的靶向性和安全性。目前,研究者已将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药物,以及酶、DNA等生物活性物质包载进RBC内。利用RBC载体包载特定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克服其他药物载体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但对各种药物的包载必须做好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载药RB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前药转化作用,是药物RBC载体的一个研究重点。尽管这一新型药物载体系统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其独特的优越性必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呈现出更美好的前景。 ( 中国医药数字图书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