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商务部公布了4家获得直销牌照的企业,其中珍奥集团、蚁力神天玺集团是保健品生产企业,而如新(中国)则是日用保健品公司。然而,保健品企业获得直销牌照并没有给中国保健品产业带来多大利好,大量企业业绩下滑的产业局面没有因为少数企业获得直销牌照而改变。
可以说,面对会务营销途穷路末、直销浪潮此起彼伏、企业转型迫在眉睫的产业形势,不少保健品巨头自2005年以来便一直面临着种种诱惑与困扰,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付出了内讧纷起、经销商不从、企业业绩下滑等沉重代价。
业绩下滑
保健品行业资深人士陈先生日前向记者透露,今年以来,国内多家大型保健品生产企业业绩下滑严重,行业总的业绩下滑幅度至少在30%甚至有可能达到50%。
记者就此从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处得到了证实,他表示,“今年上半年以来,有不少保健品生产企业的业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有的企业甚至达到了30%~40%。”
据称,经营业绩下滑的大型保健品生产企业包括南京中脉科技、珠海天年公司、大连珍奥集团、北京夕阳美公司、深圳健康元药业、深圳万基药业等等。
一位离职的原中脉科技人士透露,2005年中脉科技帐面亏损超过了1亿元,流动资金出现了大问题,对此记者无法从中脉集团得到证实。但徐华锋表示,中脉科技业绩下滑已是业界所知,具体下滑幅度不方便透露。
根据健康元第一季度财务报表,其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14.02%,净利润也同比下降17.13%,主要原因是保健品销售下滑。而同在深圳且距离不远的另一家保健品生产企业——万基药业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均出口国外市场。昔日引领风骚的万基花旗参等主打产品系列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曾经的市场老大地位已经被他人所抢占,万基药业保健品业务因此受到了重大影响,下滑已是事实。该企业内部也因此显得动荡不安,人员流失不少,各种传言纷起,记者对此曾多次耳闻。
产业大环境与企业内部革新被认为是导致保健品企业业绩下滑的两大主因。
环境影响
徐华锋对记者分析,从产业大环境看,一是去年以来,针对保健品的相关法规出台比较多,如“注册管理办法”、“广告监管办法”等,这迫使那些不规范操作的企业隐退市场,那些长年靠打政策“擦边球”的企业也不敢再任意妄为。因此从这方面讲,保健品企业业绩下滑应当是前几年业绩虚高的理性回归。二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日益理性,许多保健品企业以会务营销的模式进行产品销售,消费者虽然来参加,但不少人拿完礼品就走人,不再购买产品。三是保健品营销模式滞后于市场需求,无论是广告营销、服务营销、科普营销,还是数据营销、体验营销、会务营销等等,在行为上都没有抓住保健品“倡导健康理念,真诚做好服务”的销售实质,目前几乎所有的营销模式都是围绕着销量,只要把产品卖出去就可以了,服务不到位,信誉度较差。四是营销成本上升,如在北京,“浮在面上的”做会务营销的企业估计有100多家,但做会务营销的成本也在上升,会务场地和营销过程中的费用都在上升。不少城市规定不能在城区宾馆中进行会务营销,企业只好把消费者拉到郊外去,费用又上升了不少;若以广告营销模式进行,媒体广告费用也连年见涨,广告效应却在下降。
内部阵痛
从企业内部革新方面看,直销被认为是引起保健品企业内部震荡的“祸首”,目前规模较大的保健品企业多数都已经在申请直销牌照,经营都需要规范化,包括人员、顾客、渠道、经销商、营销模式都需要改变,而改变就会涉及利益的变化,因此不少企业在转型中业绩受到较大影响。
在经历内部阵痛方面,中脉科技可谓一个典型。陈先生表示,该企业前期发展速度较快,2002年~2003年达到了“黄金时期”,目前业绩下滑主要是内部机制问题。事实上,机制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但错过了最佳的调整期,目前调整困难重重。它同时面临另一个问题——转型直销让员工不认同,经销商不认同,顾客不认同。中脉科技将改制和转型直销两件事同时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阻力,业绩下滑已是必然。
徐华锋在点评中脉时表示,中脉科技下面的分公司过去都是自己投资,在管理上难以做得很到位,产品虽然实现了销售,但现金难以回到总部。为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它承受了较大的压力。目前则改成了股份制,即由总部与分公司的管理者共同持有分公司的股份。在改革中,有人理解,也有人不理解,因此引起了震荡。但到了今年六、七月份,中脉改制已经基本完成,目前已趋于稳定,但销售额要达到2002年、2003年“黄金时期”的水平,显然还是比较困难的。
据陈先生透露,大连珍奥核酸曾以经销的方式获得成功,目前也在向直销转型。但内部情况复杂,大的经销商另立山头,其中一个大经销商在山东成立了一家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公司。该公司一直在挖珍奥的“墙角”,把人才队伍拉了出去,这也意味着把渠道和市场分割出去。
珠海天年业绩虽然有所下滑,但幅度不大,主要原因是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背着沉重的上市包袱,加上产业环境的影响,业绩增长不保。徐华锋则认为,天年产品缺乏创新力度,团队也不是很稳定,它的经销商都是独立法人,在卖天年的产品时也在卖其它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市场大环境比较疲软的情况下,它的业绩也有下滑。但该企业主要采用会务营销方式进行产品销售,而会议营销通常蕴藏着“大变局”,目前业绩下滑并不代表全年业绩不好,年底有可能来一个“大翻盘”,实现全年目标。
走出颓势
与上面提及的保健品企业相比,另外一些企业,包括香港康富来、正大青春宝、上海健特生物等以传统方式运营的企业则被指“业绩表现平稳”,这些企业多数没有涉及直销或会务营销。中国直销专家王万军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直销企业日子普遍都比较难熬,一些本土保健品企业业绩下滑,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进军直销,而是管理上的问题。因此,改进内部管理将是保健品企业获得成长的根本。
徐华锋认为,目前保健品企业业绩下滑也只是保健品产业表面上的“颓势”。“业绩下滑的大部分都是那些按正规手段操作的企业,而大量以不正当手段操作保健品市场的企业业绩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它们的销售业绩无法具体统计。2005年中国保健品销售总额和2004年一样,都在500亿元左右,若加上那些无法具体统计的销售额,总销售额估计达到1000亿元。”徐华锋分析,“无论是直销、内部管理,还是产业调整,一个总体趋势是,保健品产业正趋于规范操作,目前只是阵痛,阵痛过后是理性的回归,规范操作将占据主流,保健品产业也将自然走出目前的表面颓势。”
陈先生认为,保健品销售季节性较强,有些企业主要产品销售额集中在中秋节和春节期间,上半年疲软但下半年可能出现“翻盘”,如健特生物的脑白金和黄金搭挡,中秋节和春节历来是销售的黄金季节,在这“双节”里,其产品可能销售几亿元,未可小视。对于那些靠会务营销的企业而言,也有“翻盘”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