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领导班子已经组建起来了,现在应该是在做最后的筹备工作。”北京金象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孙健向记者透露,之前与他并肩的伙伴——金象副总经理李庆福已经被国美挖走。而据了解,在北京的连锁药店中,被国美“挖墙脚”的不止金象一家。 “国美看中的是年轻、实干,职位上还有上升空间的人。”北京德威治大药房总经理张玉宽分析说,“除了相对于目前行业平均水平优厚一些的年薪外,更大的诱惑恐怕还是其提供的提升和学习的机会”。虽然在目前的国美“小幅振荡”中尚未损失一兵一卒,张玉宽依然对国美的举动一直保持着关注。 从1987年元旦在北京珠市口的小门店起步,20年时间内迅速在全国160多个城市铺设门店550多家,成为中国家电连锁第一品牌……国美的发展与黄光裕个人的“快刀”手法密切关联,而被业界熟悉的“有三分把握就去做”的“黄氏格言”这一次直接“践行”到了医药行业,并将其确立为继风险投资、音像、电器、房地产和商贸等领域之后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对于国美进军药品和个人护理品零售领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资本逐利的结果——家电零售领域的利润现在已经探到谷底,而激烈的竞争又很难给予家电零售以更大的利润预期。 事实也是如此。根据3月22日国美电器公布的2005年年报,其营业额达到人民币179.59亿元,同比上升42%,但净利润仅上升2.7%。此外,2005年国美电器毛利率也由9.63%下降到9.2%。另一方面,国美掌握了大量的现金流,特别是黄光裕几次资本运作套现几十亿港元之后,资金充裕的国美肯定会寻求利润较高的领域,以增加其自身的赢利能力。 与此同时,5月以来,国美、苏宁、永乐三家家电巨鳄密谋相互参股以应对“百思买”的传言几起波澜——2005年,全球第一大家电零售商“百思买”的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合2400亿元人民币),这是国美(498亿元)、苏宁(397亿元)、永乐-大中(250亿元以上)三家销售收入总和的两倍。而2006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美、苏宁、永乐的业绩并不理想。在盈利压力下盲目扩张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递减”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盈利水平的下降背后,还有本地零售商之间的“价格血战”。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组成同业联盟,抱团共渡难关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选择。虽然6月21日,三大家电连锁的掌门人对这一传言表示否定,但是“百思买”强劲的实力让这种联手的可能性被无限放大。 而国美旗下鹏润电器某高管人士曾向媒体透露,在中国蛰伏3年之久的“百思买”已经开始了在中国市场的实质性运作——在国内几家零售商阵营中“挖人”。就他了解的情况,“百思买”已经跟国美体系下的一些人有过接触。而事实上,这只是“冰山一角”,“百思买”从供应商层面也在寻找“猎物”。该人士认为,“百思买”的模式一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则意味着国内家电连锁企业必须对原有的经营模式作出调整,彻底改变之前的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关系。这样会引发供应商的集体倒戈,从而“逼宫”国美等零售商,直接冲击它们的议价能力。 于是,国美向医药的“转身”似乎水到渠成、合情合理。回过头来看,在医药领域发现“蓝海”也与黄光裕一贯的经营理念颇为契合——“如果我的企业只做电器连锁,亦或只做房地产,或只做资本运营,国美就不可能保持长远、大规模的发展。”
药店复“红海”? 试图更多条腿走路的国美来了。但是,国美的新“蓝海”是否会加剧本已激烈的药品零售“红海”呢?有人认为,我国现有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众多,区域化特点明显,但是缺乏真正有规模、上档次、具有鲜明品牌号召力和管理凝聚力的龙头企业领军,因此国美庞大资本的注入势必会分散其中的部分市场,使得药品零售市场格局被打破,并对药品零售连锁体系产生强大冲击。对此,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一笑了之,“现在应该还不会,恐怕还没有那么强的冲击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国美来了”这样的消息,多数药品零售业内人士表现出了与朱长浩一样轻松甚至欢迎的心态。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好事情。”尽管战友的离去多少让人有些伤感,但孙健对于国美的进入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乐观,“我们这个行业太需要新鲜血液和新思维的冲击了,相信像国美这样的业外成熟资本进入会对整个行业起到推动作用。” 张玉宽的观点也颇为相似,“这些年国美在家电连锁运作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现在转向药妆,会对我们还不太成熟的药品零售行业有很大好处。”虽说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但他认为,药品毕竟还是商品,在具体运作上与一般商品有很多共通点。从理论上讲,国美的模式和竞争力可以复制到其他任何具有商品属性的零售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此次国美着力进军的药妆领域在国内发展并不成熟,不少人士认为,资金充足的国美进入后,为取得行业垄断地位,树立业内“第一”概念,必然会大张旗鼓,全方位推广,这对于药妆概念的普及很有好处,会增加消费者对药妆经营方式的认同程度,客观上对现有药妆店的经营也有好处。 “因为这件事是国美来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张玉宽认为,“药妆概念的普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美雄厚的资本和影响力是个保障,放到别的企业可能就是铺铺路而已了。” 而不久之后,与新伙伴的战略合作也是各大连锁药店老总们的“小算盘”。虽然孙健和张玉宽均表示,目前国美方面还没有人跟他们谈,但“合作总是好事情”或许能够代表这些当家人的普遍心态。 不过也有人不这么看。深圳金活医药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李从选对“药妆国美”的发展更多地表示了担心,他提醒国美应该高度正视自身的劣势——国美对药品零售连锁并不熟悉,家电营业额可以做到年销售额几百亿元,而去年坐上全国连锁药店销售额头把交椅的湖南老百姓大药房,也才21亿元的销售规模。此外,经营家电可以大量占压供应商资金,但用这一招经营药品恐怕行不通;其次,药妆店国内目前仅有屈臣氏、万宁和康是美几家,这个业态还未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而接受过程短则五年、长则十年。在这段时间里,亏损是免不了的。同时,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举例来说,因为电视机体积巨大,放在那里不用担心被偷,可是小小的高档化妆品就不然了,其经营管理方面要比家电复杂得多。 同样为国美担心的还有蓝哥智洋营销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于斐,他说,国美一直是以经营耐用消费品为主,如今进军快速消费品领域,两者在品种结构、店堂陈设、形象设计等有较大的差异,相应的管理思维、运作模式、经营理念等都需要做出调整,“买空调的顾客未必就会到楼下买化妆品薇姿,两者的目标客户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于斐说。
梦中的“福海”? 国美对药妆情有独钟,那么这个“梦中福海”将来真的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吗?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药品降价等一系列政策因素,药品利润不断萎缩,向高毛利的化妆品要效益成为了越来越多药店的选择。北京金象早在1998年就引入了薇姿;“天天好”化妆品在营业额中的占比为15%左右;德威治现有门店中近80%都设有化妆品专柜。 但“现在看来,国内只有深圳的药妆店发展得比较好,即便是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大都市,药妆店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医药流通研究中心主任代航说。 张玉宽也认为,国内目前的药妆整体发展水平至少比国外落后3~5年。他告诉记者,尽管德威治的药妆店在北京很有特色,但“我们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店面都经营良好”。 药妆在国内发展的缓慢现状确实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日本连锁药店协会的横田敏将现阶段的中国药妆业态称为黎明期,即药品、化妆品以及日用品结合和低价销售期,真正的融健康、美容和方便购物于一体的药妆模式尚未形成,“现在的中国市场如同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市场”。 那么,中国目前药妆领域到底有多少毛利呢?据蓝哥智洋行销顾问机构调研数据,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进军药妆领域,使得药妆领域的毛利由原来的5成减少到3.5成左右。 于斐认为,除了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制约外,国内药妆发展迟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店员素质,“对于来药妆店消费的顾客来说,专业知识和精神文化层面的满足是更重要的,这对于习惯于打价格战,用价格杠杆拉动的国美来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营销手法”。 研究表明,每种业态都有一个适合发展的时机。根据国际惯例,当一个地区的人均年收入在3000美元时,是量贩超市的最佳进入期;到了6000美元时,就是便利商店适合进入时期;至于药妆店,应该是1万美元,此时大家追求健康、美丽的意识提升。整个社会迈入富裕阶段,就到了药妆市场的蓬勃发展时期。很明显,目前国内市场远未达到这个水平线。 相关链接:“蓝海”与“红海” 2005年2月,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出版了《蓝海战略》一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在目前过度拥挤的产业市场中,在已知市场空间中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这种硬碰硬的竞争只能使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而要赢得明天,企业应该寻找蕴含庞大需求的新的市场空间,开创“蓝海”,以彻底摆脱竞争对手,走上基业长青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