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健协会  www.chc.org.cn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聚焦

医疗器械限价计划延期

发布时间:2006-06-28

 6月初,是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原订公布医疗器械价格整顿方案的时间。但不出所料,这一计划被延期了。

  6月26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财经》杂志报道,今年1月23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向中国价格协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及发改委社会司同时发出“关于征求《加强医疗器械价格管理的公告》意见的函”,指“当前,医疗器械价格秩序比较混乱,中间环节加价比较严重,社会各方面反映比较强烈”;“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加强对医疗器械价格的管理。”次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向各分支机构发出通知,要求收集汇总重点企业的意见。

  这是发改委首次干预医疗器械行业的价格管理。经过近半年的“征求意见”并几易其稿后,最终的限价方案已具雏形,但仍在未定之中。

  《财经》称,医疗器械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高值耗材,往往由于单价很高且普通病患缺少判别能力,存在更为严重的价格虚高和高额回扣情况。据国家审计署在对卫生部及北京市所属十家医院2003年度财务收支及相关药品、医疗器械购销情况的审计和调查中发现,2001年以来,这些医院收取药品和医疗器械厂商等支付的各类折扣、回扣等约3亿元。而有关业内人士介绍,医疗器械产品的平均回扣比例,大约为销售价格的15%至40%。个别极端的例子,如审计署调查发现,用于心脏手术的某规格球囊,经过两级代理,最终销售价格竟然是出厂价的13倍多!

  与药价虚高背后的制度问题一致,医疗器械同样无法回避“以械养医”的尴尬。中国医疗器械价格协会近期在上海调研时发现,做一个标准的关节手术,主刀医生的补助费为8元,护士是4元,“还不如去理发。”参与调研的一位负责人说。正因如此,业界普遍对发改委即将出台的价格整顿政策的效果持保留态度。

  《财经》称,发改委此次价格整顿着力之处,是通过直接限制流通环节中的加价比率,从而挤出流通环节中的“灰色部分“;其“杀手锏”,便是以出厂价或进口到岸价作为加价基准,简单清楚,利于执行。但方案一亮相,反对声四起。企业纷纷抱怨,“发改委用药过猛——不仅挤掉了流通领域中的灰色部分,也挤掉了企业合理的利润”;若按征求意见稿的限价方法,医疗器械企业“将无法生存”。业内人士指,医疗器械和药品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和管理上有着很大差异,药品的价格管理方法并不适用于医疗器械。

  据悉,自征求意见之始,大部分企业就一直建议,希望发改委对终端价格实施干预,而不只针对流通环节;既然发改委的政策目标是解决“看病贵”,不妨可以通过分步设定一个终端价格降价幅度来实现,如先要求销售价格下降15%,以后再逐步往下调,而不必控制供应价格——其监管难度较大。但这一建议始终没有得到采纳。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