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某药品进医院的价格为10元,按原政策,政府定价为15元,这样医院零售价只要不超过15元,就不算违规,但如果按“实际加价率限制在15%”的政策,那么医院的零售价格最高也只能为11.5元, 这一“省钱公式”将成为可能。昨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务院纠风办等八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提出了八项治理整顿措施。
在国家连出重拳稳定房价的同时,这一整顿药价的“国八条”能否有效治理另一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值得期待。
八项措施中,坊间传闻已久“在药品外包装标示建议零售价”、“医疗器械价格将会进行政府干预”的措施首次得到官方承认。而同时亮相的“公立医院加价率不得超过15%”和“选择部分政府定价药品试行从出厂环节核定价格”被业内普遍认为是会对医院药价和进医院药物产生影响的两剂“猛药”。
据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具体措施将陆续出台。
“实际加价率限制在15%”有望给药价“直接退烧”?
“全面调整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并将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实际加价率严格控制在15%以内”被认为将会直接影响药物在医院的售价,因此可能对降低药价产生实际效果。
据了解,1998年国家曾经出台类似政策,但在2002年开始实行最高零售价政策,即所有药品的销售只要不超过政府定的最高零售价就可以销售,同时废止了1998年的政策。
广东金康药业总经理郑浩涛分析指出,这一政策可能对降低医院药价影响较大。他给记者算了本文开头所述的那笔账,由于七成以上处方药在医院销售,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院销售药物的价格。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该项措施从实际上遏制医药企业随意让利医院的行为,有利于净化医疗环境。
部分政府定价药从出厂环节定价让进医院的药品价格完全透明
而另一个“国家将改进药品定价方式,选择部分政府定价药品试行从出厂环节核定价格”同样是一剂猛药,不少药商闻讯都大皱眉头。
据预测,此政策对于OTC(非处方药)品种影响不大,但是对于进医院的品种影响很大。
因为如果从出厂价核定价格,药品出厂时就必须打上生产成本和以后的营销成本。这样的后果是,厂家在报出厂价的时候,报高了可能影响市场竞争力,报低了又没太多的营销操作空间。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抗生素为例,目前一、二线品种都有四五十个,被政府选中推行该措施的品种数量有限,一旦被选中就意味着该品种的价格完全透明,而在现在的体制和大环境中就没有任何营销空间操作,这样该品种和其他没有选中的品种在竞争中将不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该人士指出,目前由于还没有相关细则出来,没有办法最后估测影响,但前景不容乐观。
此外,传闻已久的对市场调节价的药品将推行由生产企业在药品零售外包装上标示建议零售价格的制度首次得到官方正面回应。但据预测,由于建议零售价不具备强制约束力,如果零售药店和医院执行不到位则很可能变成一纸空文。
整顿药价八项措施
1、全面调整政府定价范围内的药品价格,并将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实际加价率严格控制在15%以内;
2、改进药品定价方式,选择部分政府定价药品试行从出厂环节核定价格;
3、加强对市场调节价药品价格监管,推行由生产企业在药品零售外包装上标示建议零售价格的制度;
4、对医疗器械价格进行必要的干预;
5、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6、规范医院诊疗和用药行为,制定药品临床应用指南;
7、强化医疗保险对医药费用的制约作用;
8、加强监督检查、对典型案件公开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