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场费算不算盘剥供应商
不愿给超市“打工”的一些食品厂争开专卖店
“姚生记”计划今年开5家专卖店,“九芝斋”准备开10家、“华易食品”也想开两家……最近,杭州众多传统食品生产企业不约而同地制订增加专卖店数量的市场战略;因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不愿多给超市打工”的想法。
难题
产品进超市陷入两难
“产品进超市,是柄‘双刃剑’。”杭州一家知名炒货企业的总经理一说到超市就有点郁闷,“企业要做大,争取知名度,创名牌肯定要进超市销售;但超市收取的费用太高了,进场费、广告费、利润返还……这些费用要占去企业毛利润的70%以上,留给企业的利润少得可怜。”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其产品在某超市去年的销售额是300万元,毛利润30%,也就是90万元。但去年交给超市的各种费用也不少,年初交了17万元的广告费;年终产品返利3%,也就是9万元;另外,还交纳了5万元的节日活动费,这些费用加起来已经超过30万元了。在结算时,除去运输费用、产品包装费、人工费,净利润只有10万元左右。
“一年赚10万元,这还算比较好的;如果销量达不到还得亏本。”他说,“不过超市毕竟人流量大,对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非常有帮助。对于我们做炒货的食品企业来说,进超市的产品不一定能成名牌,但不进超市的产品肯定成不了名牌。”
对策
超市打名气专卖赚实惠
“最理想的经营状态就是超市和专卖店并行。”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金雍顺对记者说,“通过超市扩大产品影响,同时吸引顾客到专卖店里消费。专卖店的主要费用就是房租、装修支出和人员工资,总投资要比超市稍低;在同样的销售价格下,专卖店的纯利润要比超市高。”
不过开专卖店也有一定的风险。杭州“九芝斋”食品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在杭州开了6家专卖店,其中5家的经营状况都不错,利润比超市确实要高一些;但另外一家因为房租金比较高,经营情况一直不好。
并非只有传统食品企业对超市又爱又恨,记者了解到,大部分的零售食品企业都有同样的想法。
杭州一家知名牛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做牛奶的不进超市不行,但进了超市根本就不赚钱。去年我们在超市的销售量是1500万元,但最后账面决算却刚刚持平;真正赚钱的还是靠订牛奶的客户。”
记者还发现,虽然大部分零售生产企业对超市的高费用做法有强烈的不满,但他们并不愿意和超市有直接的对立。他们接受记者采访的前提条件,就是不公布企业的名称。
呼声
立法禁止盘剥供应商
对超市的进场费、年年增加的宣传费还有销售返利润,绿盛集团总裁林东认为,应该进行相关立法,禁止盘剥供应商。
他对记者说:“零售终端由超市、卖场控制,企业不进不行;但进了超市,交了费用,超市并不能完全保证企业的利益。在台州等地,我们公司交了进场费,进了超市;但超市倒闭了,我们的进场费也打了水漂。另外,产品进超市的费用是年年增加的;但企业的利润率却通常是相对持平。这就导致掏出去的钱越来越多,但企业赚的钱却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企业会一家家垮掉,超市最终也将卖无可卖了。”
对开专卖店的设想,林东并不认可。他觉得专卖店的影响毕竟小,要真正做成全国性的品牌,必须把专卖店开到全国,但这在操作上是很困难的。
据了解,去年3月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就呼吁加快零售业的立法,以制约外资连锁超市对国内中小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不合理竞争。在超市收费问题上,他建议设立超市收费管理听证制度,保证供货商的利益。
反馈
超市也有难处
面对供货商的抱怨,超市的负责人也都面露难色。
“供货商抱怨超市,觉得超市盘剥;但超市也很为难。作为企业,超市也需要生存、发展;但大部分超市本身不生产产品,所以其利润只能由供货商而来。”杭州一家大型超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一个超市倒闭,供货商损失数千元、几万元;但超市的损失更大,可能是数百万、上千万。我觉得超市和供货商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风险需要共担;同时,有利益的时候也是要共赢的。超市做好了,人流量多了,供货商的利润也会越来越丰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