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蕴涵着巨大的商机。但这种繁荣的背后,消费安全的话题也格外凝重,尤其是作为节日商品中必不可少的保健酒,更面临着市场的选择与消费者的拷问。
法规条文整饬市场
近年来保健酒市场发展方兴未艾。但随之而来的质量问题也屡见不鲜,以次充好、胡夸乱吹等痼疾,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软肋。
业内专家指出,保健酒行业一直缺乏规范标准和有序的竞争环境。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保健品企业多达4000余家,却鲜有消费者公认的知名品牌。为保障保健酒市场正常有序发展,从2004年开始,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去年7月,《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它规定保健酒和药品一样,必须通过GMP认证才能生产和销售。2005年底,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又推出了首部以认证方式证明酒类产品质量等级的部门规范性文件———《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该条例对产品卫生、理化、感官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性要求。
如此短的时间内连续推出诸多法规,表明国家对于保健酒质量问题的重视,但也说明整个行业所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急迫性。
道德行业,仅有法律还不够
毫无疑问,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于规范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它同等重要还有企业的自我约束力!
保健酒行业是一个道德行业。这不仅因为保健酒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更是因为其产品质量涉及很多难以量化衡量的因素。比如保健酒中药材作用的强弱与天然药材的品种、分布的生态环境如土壤、水质、气候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从何处采集”以及“何时采集”,这些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参数,不可能通过硬性指标加以界定。面对这种情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保健酒的品质取决于生产企业的行业道德以及它抱有的社会责任感。
从源头抓品质,实践道德的开始
实施GMP标准不只是国家对于行业规范的开始,更是保健酒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前瞻之举。事实上,目前食品、保健品市场的竞争已经从广告战、营销战提升到了对产品上游原料的控制,如今乳业、啤酒业、红酒业,都在跑马圈地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一时间,奶源基地、麦芽酒花基地、葡萄基地、马铃薯基地等成为主导行业的制胜法宝。
在经历长时间遍地开花的粗放式发展后,保健酒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一些先行企业开始将实践行业道德视为立身之本。在过去的几年中,劲牌公司斥巨资在全国各地兴建了10多个药材直供或种植基地。这些种植基地完全按照古籍所记载的药材产地作为选择依据。除了对产地严格把关外,该公司还对药材采摘时节有严格规定。公司严格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药材的配伍原则,对于“产非其地、采非其时”的药材坚决不用。正是由于这种从源头抓品质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