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美国市场上大豆食品的零售额每年都以14%的速度飙升,2004年突破47亿美元,预计2007年将增至59亿美元;与此同时,欧盟一些国家的大豆食品也有高达两位数百分率的增长。 但是,当大豆食品凭借“健康食品”的特质征服了以前几乎不食用大豆食品的欧美人的时候,大豆食品在它的故乡———中国,却依然一副不温不火的样貌,没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优越的营养保健价值。 这一巨大的落差已经不单单是令中国大豆产业界人士感到艳羡了,他们为之扼腕、为之大声疾呼———
世界大豆食品热度持续升温 “大豆食品如今在美国已经彻底由一个细分市场变成了主流市场。”杜邦舒莱公司中国区食品部经理赵红在告诉中国同行这样一条讯息的时候,援引了一系列的数据:最近10年,美国市场上大豆食品的零售额每年都以14%的速度增长,2004年突破了47亿美金,预计到2007年要达到59亿美金。他说,近10年来,大豆食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入美国市场,种类越来越丰富,像植物蛋白肉、大豆蛋白饮料、豆腐、营养棒、主食替代产品、大豆酸奶和早餐谷物片等已经成为很大的产品类别。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大豆蛋白已经被添加于上千种大大小小的终端产品中。 反观中国,2003—2004年度大豆总供给在3800万吨左右,其中3/4强用于榨油,其副产品高温豆粕的出路则是用作饲料。在被食品加工消耗的850万吨左右的大豆中,有250万吨用于传统的豆制品(如豆腐和豆酱类的产品),500万吨应用于酱油、豆芽和其他中式产品的生产,用于大豆粉、浓缩蛋白和分离蛋白等大豆深加工产品的不足100万吨。这些数据清楚地显示,大豆加工的大头儿是榨油,大豆对于人体健康的益处并没有真正得到发挥。至于大豆食品的人均消费量当然就更少了,这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也有体现———全国普遍存在豆类制品摄入过低的问题。无怪乎一位多年来从事大豆研究工作的专家颇为感慨地说:“大豆食品在国外市场正如火如荼,而在自己的故乡却没能扬眉吐气。”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消费者对大豆的价值认识不足 为什么首先将大豆作为膳食成分的中国人现在反倒不如欧美人更亲近大豆食品呢?不少专家将原因归结于“对大豆认识的局限性”。 赵红说,很多人都知道大豆食品有营养,但回答不上来“大豆食品为什么有营养”,对“一天吃多少大豆食品可以达到营养保健的目的”就更加茫然。过去认为,大豆蛋白是植物蛋白中最好的,但要略逊于牛奶、鸡蛋等动物蛋白,1993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蛋白质消化率校正氨基酸评分法的评价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和酪蛋白、禽蛋白等动物蛋白同为最高比值1,牛肉蛋白的评分是0.92;而且,大豆蛋白还具有动物蛋白所没有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所以,大豆蛋白是最高品质的蛋白。后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大豆被发现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含有多种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在防治高血脂和冠心病方面扮演了很重要和有力的角色,因而声名大噪。1999年美国FDA通过了大豆蛋白的健康声称:与低脂肪的饮食配合,每天食用25克的大豆蛋白质,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美国心脏协会牗AHA牘2000年确认:大豆蛋白质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2002年联合健康声明发起组织牗JHCI牘也通过了“每天至少食用25克大豆蛋白质,并与低脂肪的饮食配合,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的健康声称。这些都令大豆食品身价倍增。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植物蛋白研究中心主任涂顺明高工就此指出,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大豆加工的局部(如仿肉制品和豆奶方面)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并不足以形成消费市场上如此大的差距。“当前中国人群总体上大豆食品的消费水平不高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有关。中国老百姓也越来越认为大豆是好东西,但中国人吃大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大豆食品在老百姓眼里很平常,不是什么稀罕东西。这与国外消费者对大豆食品的认识大为不同———国外消费者已经完完全全地把大豆食品当作健康食品了。” 而人们对大豆健康利益的探索仍在继续。据赵红透露,舒莱公司已经向美国FDA递交了关于大豆蛋白的另一份健康声称的申请,“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大豆蛋白有降低女性的乳腺癌和男性的前列腺癌患病风险的作用。”现在,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正在对“大豆蛋白可以降低罹患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直肠癌概率的功效”进行评议。舒莱公司对大豆蛋白在体重管理方面的功效也有研究,“我们发现大豆蛋白是一个低血糖指数的蛋白,可使保腹感更加持久,对于体重控制有很好的作用。” 实际上,大豆的上述健康利益已得到广泛的认同。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罹患慢性退化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脏血管的疾病和癌的案例,在未来20年预期将超过57%。这情形将使亚洲付出极大的代价。而多项证明显示,一份包括大豆在内的均衡日常膳食便能够明显地帮助减少这种情形上升的趋势。”
消费需求旺盛,政策支持明确大豆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中国大豆产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点几乎没有人怀疑。 首先,大豆是公众营养改善的一个很重要的产品。专家指出,我国当前面临双重营养不良的挑战,而大豆食品对于优化居民膳食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用大豆食品来取代城市居民膳食中的一部分动物性食物的消费,同时用来补充农村居民优质蛋白质摄入的不足。对大豆食品市场前景充满信心的上海雷允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之浩认为,我国正在向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逐渐提高,对食品的品质和营养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蛋白、低脂肪、低能量的大豆蛋白食品需求十分旺盛。 其次,中国政府对大豆产业有着比较明确的支持政策。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课题组完成的《中国营养产业报告》在分析大豆产业的投资前景时指出,“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大豆产业的政策法规和有效措施,为大豆产业及其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而稳定的政策环境,对投资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比如,国家食品工业“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均把发展大豆加工业列为发展重点及主要方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将大豆产业列为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把大豆加工列为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把高油大豆列为优先发展的优势农产品;此外,政府加大了支持“三农”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大了农业税的减免力度、为大豆产业及其加工业提供优惠的金融支持等等。 再次,由于“十五”期间我国攻克了诸多的大豆深加工技术难关,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预计“十一五”期间大豆新产品加工会有较快发展。
“拉”“推”结合启动巨大的潜在消费市扬 消费市场的培育是中国大豆产业谋求发展的关键环节,这是业界的共识。“毕竟,产品再好,若消费者不买账,一切也就免谈。所以,必须通过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老百姓知道大豆食品是个好东西,愿意去消费,企业才有动力去生产。”涂顺明说。 赵红指出,启动中国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要同时使用“拉”与“推”的策略。所谓“拉”,就是要通过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和个人的紧密合作教育消费者,让他们认识到大豆食品的各种营养和健康价值,把对大豆食品基本的好感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他说,美国人以前几乎从不食用大豆,但现在大豆食品是美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健康食品,是大豆蛋白健康声称的颁布促成了这一巨变。自从美国FDA1999年批准了大豆蛋白的健康声称以后,越来越多的食品加工厂商开始把大豆蛋白添加于各种食品形式中。那些符合要求的产品在自己的包装和广告上使用大豆蛋白的健康声称,对消费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003年时,已经有2/3的美国人认为大豆食品是健康食品,较1998年时的认知率提高了67%。所谓“推”,则是要为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的营养、健康、方便、口味好和时尚的大豆食品。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的大豆食品宝库,开发出新型的传统大豆食品;另一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市场上现在流行的很多新型的大豆食品值得参考借鉴。比如大豆蛋白饮料、营养棒、大豆蛋白和牛奶蛋白结合而成的双蛋白产品以及豆基婴儿配方食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