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租用宾馆会议室,以健康讲座的形式向市民“忽悠”某某保健品。虽然这样的“忽悠”大会晚报报了不少,管理部门也取缔了不少,但如今这种“忽悠”大会“另辟蹊径”,开进了社区,规模小了点,形式更隐蔽了。
专门“忽悠”老年人
前几天,记者在城南路某社区看到,一家企业在社区二楼会议室做某产品宣传讲座,会场内座无虚席,清一色老年人。“也许对我有用。”拄着双拐的一位大妈从一楼一步步挪到二楼,赶来听讲座。据一位大妈介绍,这样的讲座在社区经常能听到,她每场都不落,讲座结束后还有小礼品赠送。在社区宣传栏上,记者看到该企业这样的宣传启事:凡是来听讲座的都可免费得到一份小礼品。“社区退休老年人多,他们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冠心病等慢性病,治病心切。”新兴街道卫生院陈院长对记者说,这些人就是利用老年人这种心理。
“一年至少有20起。”真合社区主任柳剑明对记者说,他在社区工作一年来,平均每个月要遇上两起这样的“上门”讲座,每次都婉言谢绝。他们要么以给社区会务费的形式,要么以给社区建宣传栏等方式,想进入社区“讲座”,而对前来的居民常常免费赠送一些小礼物,有的是台历,有的是一小包保健品等,或者通过免费体检、开办讲座的形式借机宣传。文昌社区马主任介绍,她在社区工作4年,每年都会遇到这类事。
保健品不是“万金油”
患有“三高”的65岁施秀玉前不久从一次健康讲座上免费得到一种名为“蓝色多康”(胶囊)的保健品。连续吃了3天后,前不久在新兴街道卫生院检查,发现血压并没有降下来。记者在该保健品的包装上看到,上面写着“国家专利保健食品”的字样,却始终没有看到“生产日期、批号以及生产厂家”的字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大妈这样经常将保健品当药品的人很多,他们对保健品都知之甚少,多认为保健品吃了能起作用。
“保健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陈院长说,保健品只能针对性地调节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根本不能取代药物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但不少人认为,“保健品无害,逢保必有利,人人都可食用”,保健品成了可以治疗所有病痛的“万金油”。而几乎所有的保健品都有其特定的适用人群和规定的食用量,对于某个消费者来说,不是任何一个保健食品都适合,不加选择地食用是一种消费误区,将带来不良后果。
合力监管“忽悠”
“一些不法经销商往往把保健品吹嘘得比药品疗效还好,实际上却无多大作用,耽误了病人正常就诊,甚至致命。”市卫生监督所稽查大队长朱顺元介绍说,这些人就是专钻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空子,今年已经查获了不下10起类似的案件,但要想彻底根治这些厂家,光靠卫生部门还远远不够,所以要联合工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门等共同监管。此外,社区、街道更要把好关,老年人要提高防范意识。
卫生部门提醒居民,不应轻信一些夸大的宣传。身体如有不适,应当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即使购买保健品,也要充分了解产品疗效,并尽量到正规药店购买,千万不要“吃补品当吃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