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M无处不在。但由于行业秩序的混乱,保健食品OEM催生了许多不良现象,OEM中的违规操作直接折射出了整个保健食品业违规竞争的根源。但是,OEM只是一面镜子,行业的问题和混乱不因OEM而起,行业的整合和规范也不因OEM而不来。
OEM选择 保健产业的必然 行业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销售额为16亿元,而2004年已经达到500亿元;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一样猛增至3000多家。尤其在GMP强制认证后,在产业产能骤增、蓄势待发的状况下,OEM无疑为保健食品行业的迅猛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与药品行业相比,保健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生产企业、研究机构、销售机构均可以合法身份申请保健食品生产文号,保健品申报机构只需在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倾注大量精力,而巨大的生产线投资则可被OEM代替。对于占我国绝大多数的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选择保健食品行业、利用OEM的优势是必然的趋势。 保健产业“流行”OEM实质是吸取了医药产业的血的教训。此前,我国医药产业历时8年的GMP认证将整个医药行业的产能和生产质量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但经过GMP整顿后的许多医药企业,在后续发展战略上出现了一个临时的断层,这个断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GMP认证所造成的资金短缺,使自身创新品种研发和原有优势品种的深入市场拓展受到制约,另据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资料统计:认证通过的企业中约65%的生产线面临开工不足,而中西部药企产能闲置率在50%以上。因而接受委托加工业务以增加收入、释放产能,缓解断层所造成的压力已是当务之急。因此,保健食品OEM的存在是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OEM无罪 监管政策缺位滋生恶果 OEM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行业无序竞争、监管乏力、政策缺位却使OEM催生了许多恶果。类似于双鹤药业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现象,它是行业混乱的必然结果。仅就OEM本身而言,尽管卫生部曾在1999年推广保健品GMP认证,并规定受委托的企业要具备符合保健食品生产条件的生产许可证,但是据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周邦勇介绍,“目前通过审查的企业只有10%-20%左右,大多数企业仍游离于GMP的门槛之外。”广东194家保健品生产企业中只有61家通过保健品GMP认证,但其他130余家未通过认证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另外,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保健食品委托加工相关文件出台。委托方和受托方权利义务在政策上并未有明确的划分和制约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OEM违规操作埋下了伏笔。 OEM透析 保健产业块规操作的根源 监管力度不够、相关政策尚需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使OEM违规操作有机可乘,但是这仅仅是OEM违规操作的外在原因,我们不得不反思,OEM违规操作的根源是什么?政府在规范、在打击,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企业仍要铤而走险、迎风而上呢? 第一,企业对于保健食品的行业定位促使其对研发和生产环节的淡化。 保健品行业发展涉及三个重要环节:研发、生产、流通。自1996年卫生部开展保健食品审批工作以来,共有6000余种保健食品获得“批准证书”,拥有上市流通的资格。然而真正在市场上销售的也就千余种,其余产品由于各种原因处于“休眠”状态。历史上如“三株”、“脑黄金”等辉煌一时的产品,也都各领风骚三五年后逐渐从市场上淡出。许多企业都将保健食品视为快速回笼资金的短期行为,而很少有人将保健品作为企业长期品牌建设和持续发展的事业来经营。基于这种原因,企业宁愿在流通领域大手笔投入,进行强势的市场轰炸,以在最短时间内打开销路,而不愿在研发和生产领域尤其是研发方面牵扯过多的精力。 第二,市场营销向“品牌建设”的过渡,对研发和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继三株口服液之后,保健品市场营销尝试了概念炒作、专家义诊、会议营销、礼品营销等多种模式,但随之而来的是专家权威性的透支、礼品市场的黯然、消费者谈“会”色变,这些营销方式的推出使保健品行业陷入越来越深的信任危机之中。要扭转这种信任危机的局面,推进保健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重塑保健品市场信誉,就需要保健品企业“拿得出真东西”,这就需要研发、生产、销售企业共同做出努力。 第三,行业定位错位、低水平研发投入与企业长线经营、品牌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使行业违规现象持续滋生。 行业定位的错位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在研发、生产上有大的投入,而多种形式、多种模式的市场营销策略的失败证明,保健食品企业若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又必须在研发、生产环节有独特的优势,两者之间矛盾难以调和。 目前我国市场上2/3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仅“免疫调节功能”这一项产品就达1000多个,占全部保健品的1/4以上。如何在众多雷同的产品中脱颖而出?既然在研发上不能有大的突破,那么生产、流通环节便成了投机取巧者既定的舞台。于是,添加违禁药品、夸大功能宣传等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而OEM也成了投机现象的载体而被评评点点。 OEM之外 保健产业必须摒弃急功近利 专家分析预测,保健食品产业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产业。企业作为保健品行业发展的主体首先要将保健品进行准确定位,要认识到保健食品并非一个短期盈利品种,研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保健食品同样可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 我国保健食品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大有可为。目前我国保健食品行业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已成为行业纵深发展的瓶颈。保健食品行业的大洗牌已成定局,而越是在这样一种混乱的状态下,越容易使积聚了研发、生产实力的企业“黑马”凸显而出。此外,我国在中药保健食品研发方面具有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同类食品所不具备的优势:①中药植物资源丰富;②风味独特:中药保健食品多食药结合,如保健酒、饮料、糕点等等;③安全性强、功能可靠;④遗产众 多:几年的临床实践中前人为我们留下众多的食疗验方,为开发保健食品提供了宝贵资料。再有,目前我国在保健食品工艺上的研究还很薄弱,这也是国际保健食品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中国市场的原因所在。正是因为薄弱,才预示着发展的可能,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加工工艺有效结合将是未来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崛起的出发点和闪光点。 2005年,《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保健食品广告审查暂行规定》、《禁止传销条例》、《直销管理条例》等的相继出台和施行,政策制定的完善、行业体制的健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使违规操作寸步难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