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日前发布《2005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实施,甚至强制执行一个统一的周全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对当今消费者和零售商而言,超市提高食品安全是一项能带来积极回报的“投资”,而不是“成本开支”。
零售企业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这份报告分析指出,目前,规范 零售商食品安全操作的政策规定仍然不够完善,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之间有冲突或者执行力较差,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标准、培训、审计和认证。其次,食品安全控制在零售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缺失,冷链完整性依然落后。包括:在采购环节,不合格的原材料加工和不充分的供应审查导致食品质量问题不断;在运输环节,零售商不能完全遵从基本的储存和消毒要求;在销售环节,现有的设备和处理办法也不能充分控制食品安全;同时,在整个价值链上,冷链完整性都没有被很好地发展。再次,零售商辅助管理体系对食品安全管理的支持不够。
《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一致认为食品安全非常重要,食品安全是影响消费者消费选择哪种渠道购买食品,特别是生鲜加工食品的主要因素。而且,大多数消费者愿意为改善的食品安全多支付额外的费用。据全球性调查显示,如果增加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消费者将愿意多支付达20%的费用。
《报告》同时认为,改善食品安全能够帮助零售商增加销售、进行溢价销售以及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
对于中国零售商,《报告》建议,零售商应该意识到改进食品安全是一项能产生回报的“投资”而不是“开支”,食品安全能带来更高的销售额、更多的商品的溢价、更高的客户忠诚度、减少食品变质、降低直接损失。
中国零售商需要增加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在从原料到成品的供应链各环节进行改进,实现从分散的供应链向整合供应链的提升。从组织架构的角度,高层管理层的支持与独立设立的食品安全部门是成功改进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据介绍,此项调查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受中国商务部委托,历时三个多月完成的。《报告》对国内主要的连锁超市、大卖场以及便利店就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研,同时对五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和重庆)的约1500名消费者也作了问卷调查,最终形成专题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