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健协会  www.chc.org.cn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聚焦

重广告轻研发 保健食品业面临信任危机

发布时间:2005-11-16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销售额正以每年30%的速度下滑,公众对保健食品的不信任率也在逐年增加,使得保健食品行业正面临一场深重的信任危机。”在近日召开的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主办、北京食品生物中心和北京超凡生物技术发展公司承办的“2005年医药保健产业南南合作研讨会”上,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主任、商务部国家医药进出口基地审评专家李磊对我国保健食品市场的发展现状表示担忧。

  重广告轻研发怪圈难改变

  李磊称,目前我国保健食品行业的高额利润使精明的商家忽略了对产品的科研投入,行业发展一开始就陷入了轻研发、重广告的怪圈。有关资料显示,保健食品行业的平均科技投入仅为广告投入的1/4。目前国内市场有4000多种保健食品,其中90%以上属于第一、二代产品。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主任金宗濂教授在研讨会上也指出,科技投入过低是我国保健食品行业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都未将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保健食品的研究列入科研发展规划。各级食品研究机构也很少涉足这一领域,更少开展一些基础性研究,而热衷于短、平、快。另一方面,就企业而言,近年来,我国保健食品企业从业人员19.48万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仅占7.3%,低于一般高科技企业中科技人员的比例;科研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1.55%,而广告投入占销售收入的6.55%,是科研投入的4.2倍。

  金宗濂认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信任危机是该行业市场萎缩的首要原因。最近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北京和山东市场保健食品的产品说明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宣传内容符合法律法规的仅占26.5%,有虚假宣传的占调查总数的42.1%,另有31.4%的产品没有经过国家卫生部批准,擅自宣称产品的保健功能。

  2004年6月至今年3月,中国保健协会对全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300余个地区保健食品零售终端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表明,仅产品标识违规的所谓问题产品就占了市场上现有产品总数的25%,这还不包括产品内在质量,如产品内添加违禁药及有效成分不足量等问题。因此可以设想,消费者稍不留意就会掉入虚假宣传的陷阱,加之业内企业为了短时间获取利润,普遍采用“概念炒作”、“广告轰炸”等营销手段,结果损害了企业整体形象和业内正当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导致了消费者信任危机,可能给整个行业带来毁灭性破坏。

  重审批轻监督局面难扭转

  保健品行业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反映了政府部门对行业监管的不力。金宗濂指出,目前我国保健品产业仍存在多头管理的局面。其中直接管理的就有4个政府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管“注册”的行政许可,国家工商总局和卫生部管理市场监督,企业又归质量和技术监督部门管理。另外,农业部、商务部和科技部都从某一方面管理保健食品行业。加之国家至今尚未出台“保健食品”的国家标准,因而“重审批、轻监督”的局面一时很难扭转。2005年4月国家药监局出台了新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已于7月1日开始执行,产品入市的门槛提高了许多,但如果监管措施跟不上,一个统一繁荣的保健食品市场将很难形成。

  李磊则认为,我国从1996年开展保健食品审批工作,截至今年9月底,已经有7400多个保健食品获得了“批准证书”,拥有了上市流通的资格,但由于没有定期的“复核检查”制度,我国的保健品长期处于“只进不退”的状态,一旦拿到“批准证书”就可以长期持有,没有被吊销的风险。事实上,由于保健食品的相关标准曾做过多次调整,相当一些在市场上销售的保健产品,其功能、原料等已经不符合现行的规定。

  近几年我国保健食品的销售额一直在200亿~300亿元人民币之间徘徊,有人称我国该行业已进入“亚死亡”状态。不过金宗濂认为此观点未免过于悲观了,他认为,该产业在中国仍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这是因为:第一,我国有13亿人口,又长期受着“药食同源”理念熏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保健食品产业将拥有一个庞大的得天独厚的市场空间;第二,近年来随着人们寿命延长及疾病谱的变化,我国亚健康态人群数量已占总人口的60%~70%,保健食品是为亚健康人群设计的,使其不要变为病人而转为健康人,因而发展保健食品产业无疑会给全国大多数人们带来福音。

,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