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于7月1日正式实施,保健品业闹哄哄的场面有望得到改善。业内人士认为,《办法》的实施意味着保健食品的退出机制和淘汰机制开始形成,有助于剔除“害群之马”,将整个行业从深度信任危机中解救出来。
探访:保健食品违规现象仍然存在
《办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不得夸大功效、宣传其有治疗作用,不得声称适合所有症状、所有人群,宣传时不得含有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等内容。那么,我市的保健食品市场规范程度如何?昨日,记者走访了岛内多家药店。
在湖滨南路一家大型药店,保健食品可谓五花八门,足足占了全店三分之一的面积。大部分保健食品的外包装盒上列出了产品适宜人群,并强调“本产品不能代替药物”,但有些产品包装既没有“保健食品”字样,也没有明确的批号,有些保健食品的包装很像药品包装,容易误导消费者。
在第一医院附近,记者暗访了几家药店,发现很轻易就能买到“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一些保健食品功效说明写得神乎其神。在一家药店,某 “蜂胶”产品的说明上违规宣传其有治疗疾病的作用:“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对付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最有效……也用于预防和治疗坏血病。”
某大药房里,导购员极力向记者推荐一种养血保健品,称该产品“适合所有人群”。
在一个生意很好的食杂店里,记者看见和“鹰牌”参茶包装很相似的产品:“正鹰”牌参茶。其外包装上印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包装盒侧面有一句和“中脉蜂灵”相同的广告语:抵抗力,好身体。包装上还注明此产品荣获了广东省揭阳市六项荣誉称号。但令人惊奇的是,包装上赫然将“袋装”的“装”字印成了“庄”字。
未来:正规产品将有更多生存空间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众多商家对保健品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青睐有加。
好又惠医药连锁超市营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该超市走的是低价高质路线,药品销售已经处于微利状态,有些药品甚至只能平进平出。目前超市的利润基本是靠卖保健食品供给的。他透露,下个月超市还将对店内的布局进行调整,进一步扩大保健食品的销售面积。
以前,我国在保健食品管理方面并没有建立退出机制,也没有定期的监管检查,保健食品长期处于“只进不出”的状态,假冒产品也充斥其中。《办法》实施后,药监部门将介入保健食品的管理,引入GMP认证制度,今后保健食品将和药品一样,生产企业必须通过GMP认证才能进行生产和销售。获得批准证书的产品有效期为5年。期满再重新注册,实施动态管理,及时了解市场上保健食品的真实情况,清除一些不合格产品。
对此,该负责人称,保健食品容易遭到消费者的投诉和退货。“虽然零售商可以找生产厂家补偿经济方面的损失,但是我们在消费市场的口碑和形象会大打折扣,不利于连锁机构的长远发展。”他预测,《办法》实施后,将使该行业面临新一轮的“洗牌”,优胜劣汰过后,除了国外知名品牌继续稳扎稳打外,国内也有望出现几个强势品牌。
鹭燕大药房的业务负责人陈女士认为,国家对保健食品在质量和经营上严格把关,有利于产品的公平竞争。保健食品广告和宣传正规化后,药店里出售的正规产品生存空间更纯净了,这也是广大消费者和正规大型连锁药品超市希望看到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