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了保健仪器市场当头一棒:卷入风波的产品均为获得批号的正牌保健食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声声质疑中,保健食品零售市场销量缩减,不少正规企业如坐针毡,保健产业再度蒙上阴影。业内外担忧,“多米诺”效应会不会转瞬即来——
残留双氧水的巨能钙、被美国叫停的蚁力神、没经审批的维生素、加药的减肥片剂胶囊……短短几个月,一阵阵猛烈的“寒流”袭向保健产业。一些业内人士不禁心急如焚,保健产业是否走向崩盘的边缘?
震惊 正牌产品“翻车”安全隐患暴露死穴
近一两年,保健食品市场逐渐恢复元气,呈现触底反弹之势。近一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保健食品一千多个,2003年保健食品销售额超过300亿元,上升了近50%。
但是,随着一系列保健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保健产业各个环节连连出错:从政策缺失到产品缺陷,从企业违规到监管失察,从夸大宣传到消费抵触……
中国保健协会副秘书长贾亚光对此分析指出,以往所查处的所谓“保健食品”多是一些没批号的伪劣产品,而最近这些被卷进风波的产品都是正牌保健食品。这对产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应该引起业内的充分警醒。贾亚光认为,保健食品安全本来不应当成为问题,因为按照标准,保健食品的安全级别高于普通食品。近期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受到质疑,等于触到了它的“死穴”。
危机应对能力缺失个别受挫整体遭殃
为什么保健食品安全问题的蛛丝马迹能卷起如此狂飙?
“首先是产业整体脆弱”,贾亚光分析认为。中国保健产业300亿元的年销售额与其他产业相比,明显处于弱小地位。加之这个行业先天不足,遗留很多不规范的问题。因此,有点风吹草动,在保健产业就可能升级成为一次重创。
贾亚光表示,产业的脆弱还反映在企业对于危机的应对能力上。以巨能钙风波为例,巨能钙本来应该认认真真地检讨自己是否存在问题,但公司负责人却遮遮掩掩为自己辩解。本该踏踏实实地强化科技,改进引发此次安全问题的技术盲点,公司却急急忙忙张罗搞产品讨论。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次偶然的产品质量疏漏,被炒作成整个企业甚至产业的危机。进而导致一个产品在既没有商业运作失误,也没有被监管明令查处之下瞬间失去市场。
短命 研发技术水平走到尽头直销掩护违规产品行销
一连串的安全性隐患被曝光,折射出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诸多缺陷。
心态失衡。受保健品高利润驱动,很多厂商一窝蜂上马,但绝大多数企业并不专业。保健品企业为求在短期内创出效益,很多企业忽视技术支持,对保健品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当产品因技术水平低走到尽头,同时又没有后续产品跟上时,产品的短命必然导致企业的短命。
产品科技含量不足。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认为,造成保健品市场混乱的原因是保健品行业准入门槛过低。生产环节缺乏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标准,审批过程相对简单,促成保健品市场迅速膨胀,大量非专业化企业趋之若鹜。目前中国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保健化妆品等都缺乏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保健品的功能定位过于宽泛,用营销策略和资金实力而不是靠技术水平就能影响市场,这必然导致企业对技术的忽视。
违规产品冲击。国内一股掘金直销的暗流正在涌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开始直销运作的内资企业在1000家以上,其中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北京典奥集团董事长王成亚向记者介绍,一些不法直销企业以保健食品的名义销售没有批号的产品。这些产品没有经过检测,自然存在安全隐患。
声音 面临抉择是危机也是机遇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保健品年消费支出仅为31元,是美国的1/17,日本的1/12。以目前全球保健品占整个食品销售的5%推算,中国保健品消费需求仍存在大幅增长空间。我国保健品市场两大消费人群———“白领市场”和“银发市场”对保健品的需求正趋旺盛,成为国内保健品消费的主力军。
中国保健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潘学田指出,相对于数千种保健食品而言,出现问题的产品只占极少数,不能因此而否定整个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更不能以此断定保健产业是“遭殃产业”。中国保健协会历来倡导整个社会要以科学、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和认识保健产业。
贾亚光向记者分析说,从这个大的趋势讲,个别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不会影响到整个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的未来发展。相反,这些问题的揭露给消费者提供了一次识别保健品优劣的科普教育机会。社会对于保健食品安全性的关注,只能起到净化市场、督促法规完善的作用。每经历一次批评,中国保健产业就改掉了自身的一些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