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开放直销市场的临近,一股掘金直销产业的热潮在中国市场上滋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开始直销运作的内资企业至少在3,000家以上。
由于目前中国开放直销的政策并不明朗,特别是内资企业可能会比外资企业推迟开放,能否拿到直销牌照便成为了首要风险。而万一拿不到牌照,这些公司将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直销行业的整合时代,已正式拉开了帷幕……
2005年2月,记者听说中国保健协会要整合中国中小直销企业。行业观察人士认为,中国保健协会此举,“是为中国直销市场开放前的大力铺垫,预借众人之力,组建中国直销界的航空母舰,意图统领江湖。”并表示,“中国保健协会此举整合,也不排除政府授意,为中国直销行业预留火种,借整合之力,打造民族直销大规模的直销集团……”
果有此事?实为此因?
求 证
2005年4月7日,记者拨通了中国保健协会办公室电话,求证此前说法。当记者把业内这一普遍疑问指向前不久某报披露保健协会正在着手组建一个超大型的产业集团用以规避“直销法”的高准入门槛一说时,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朱康年态度坚决地表示,不希望外界把该协会牵头组建产业集团一事理解为针对直销企业而言,他认为,产业集团应该是中国保健协会在保健产业里的一个试验平台,是对创新的营销体系、物流管理和标准制定等模式探索的试验田,不应理解为是只针对直销企业的平台。
朱康年说:“组建‘产业集团’的初衷和终极目标绝对不是针对直销,至少不仅仅是针对直销,尽管从现阶段一些加盟企业的角度来看,这种现实的需要更强烈一些。”朱康年称,正是因为不愿让人对组建产业集团的目的产生这种错觉,所以几个月来他们一直在低调和“秘密”的状态下进行,他同时也不否认,集团正式注册成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申领直销执照。“当然,如果那时候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受理这项业务。”
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上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媒体记者,他们均表示,早有耳闻组建产业集团一事。
组 建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是漫长和焦灼的,好比母亲分娩前夜的难耐……中国保健协会其实早在两年前就有“收编”中小型直销企业的设想。朱康年告诉记者,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保健行业一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且大多数都是直销企业。这些松散型的企业一直以来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尤其是去年9月直销法草案内容曝光后,这一部分企业面临着规模小、资金不够、无法申领到直销执照甚至退市的困境。基于这样的局面,中国保健协会从去年上半年开始筹建这个产业集团,估计今年上半年完成“收编”,直面竞争。
朱康年这样向记者勾画保健产业集团的样貌:“未来产业集团与企业的关系就像航母与飞机。当小飞机没有能力一举飞越太平洋的时候,可以到航母上休息、加油、维修,然而继续飞行。一旦能力达到,就可以脱离航母单独飞行。加入产业集团的中小企业也一样,他们各自保持独立,在集团庇佑下得到品牌、营销、资金等扶植,一旦成长起来,也可以脱离集团独立发展。不断有小企业加入,大企业淡出,产业集团就像一台孵化器,目的是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朱康年透露,品牌管理、资源配置、资金扶植将是未来保健产业集团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的建立不仅需要一掷千金,更需要持续地投入和维护,这对于处于创业阶段的小企业来说往往十分艰难。若想依托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其结果又往往难逃被吞并的命运。保健产业集团力图创建的则是一个依托管理的大品牌,凡是纳入其下的子品牌,就意味着达到和符合其所包含的规范要求。同时,品牌之间又各自独立,不用冒被吞并的风险。
另外,在集团内部,那些相互适应、产品销售特性较为符合的企业,还可以共享市场资源,从而大大减轻每个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本。在集团平台上完成这种合作,将比企业之间的合作具有更高的安全系数。
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集团将成为外部资本与中小企业之间一条重要的投资通道。有资料显示,在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保健产业,资金缺乏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也由此导致了企业的技术难以提升,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而与此同时,整体处于上升势头的保健产业早就引起了外部资本的浓厚兴趣,但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得外部资本在判断投资、管理投资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很难参与企业的具体运作。对接通道不畅令很多原本可以利用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朱康年认为,产业集团组建后,其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和规范的管理体制,能够替双方完成资本的对接工作,甚至有可能派生出一个很大的产业银行。
拿 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众多中小型企业来说,中国保健协会组建产业集团最大的魅力还是帮助他们拿到一张通往“直销”的门票。
今年初,大连美罗药业公司与大连的直销企业慧力生物保健品公司联姻,组建了美罗国际生物有限公司,成为2005年直销业内的首例兼并案。据传,健康元集团、哈药集团、远东药业等大企业也都在马不停蹄地调整、理顺内部环境,积极应对直销的诞生。
而对于业内90%的中小企业来说,早前披露的8,0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金和2,000万元人民币保证金的准入门槛,使得他们要拿到直销执照几乎没有可能。而无论是叫体验营销、会议营销、连锁店营销,保健品企业为了更详细地让消费者了解产品功能,都不可避免要与消费者展开面对面交流,事实上都包含着一些直销的元素。如此一来,这些企业“合法”生存似乎只剩下两条出路:进入中国保健协会式的产业集团,或是寻找像健康元一类的大买家。
“我们并不关心直销,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集团肯定要具备直销的资质。”朱康年表示,当中小企业不能做直销的时候,产业集团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相互之间的换股、参股等方式,创造条件让他们有资质进行直销。“初期加入集团的企业,可能很大一部分动机是直销资格问题。但是我们所做的工作,如品牌方面、资源配置、资本对接等,都与直销没有直接关系,企业将会在当中发现更多可利用的资源和发展机会。”
某直销企业的负责人张先生对协会牵头的“集团”报以很大希望,他告诉记者:“如果真能组织起有共同观点、有好产品的企业,把有限的销售资源和资金整合,共同借力、共享信息,300万到1,000万元人民币 的入股资金都是可以考虑的。”
运 作
顾名思义,产业集团当然是由众多企业组成的,那么究竟“谁将掌握话语权”无疑是企业最为关注的。朱康年告诉记者,与最初设想不同,产业集团将由外部资本先行介入构建起基本框架,然而根据业内企业的需求,再来进行兼并重组、单纯加盟,或是参股等方式的运作,集团的管理将由根据股权组成的董事会负责。
“我们初期的设想也是由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但是考虑到几十家企业聚在一起,各有各的利益,可能会吵得一塌糊涂。索性我们设计好一个规划,请外部资本进来,先把平台建立起来,然后再让企业加盟。”
据悉,目前1个亿的外部资本已经基本落实,今后筹建产业集团的重点是组建管理团队以及建立各项操作规范和标准上。集团将设计一套标准,对每个申请加盟的企业进行非常严格的考核。加盟企业将按照规定缴纳加盟费、管理费等。
那么产业集团与协会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协会为何对建立产业集团推波助澜?朱康年表示,产业集团是独立的商业机构,与协会之间没有直接的商业连带关系。协会之所以要牵头参与一套商业活动的设计与整合,主要是希望在产业内推行一种良性的运营模式。他告诉记者,作为单纯的行业协会,很多创新的思路、构想无法实施,因为风险只能由企业承担。但是协会背景下商业运行的产业集团则不同,如物流的综合管理、产品的整体行销、质量的日常监督等,很多创新尝试都可以在产业集团的平台上去实施。
记者很想知道,协会此次运作,到底能给加盟的中小直销企业带来什么,而收编中小企业后的产业集团,如何在产权、运作等方面达到“百花齐放”?由于目前该产业集团仍处在筹建阶段,因此朱康年拒绝向记者透露具体加盟的名单和更为详尽的进展情况。但他一再向记者表示,保健产业集团将会对加盟企业严格约束。
异 议
尽管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朱康年一再否认组建产业集团的真正目的是应对“直销法”的出台,但业内人士却有着不同的认识,业内很多人士认为,此次整合并不排除政府授意。一家保健品直销中小企业的李总分析,由于出台的“直销法”并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内一批中小企业在“高门槛”下必然成为黑户口,由于没有“合法名份”,这部份中小企业很容易自暴自弃,从而内资企业将得不到较好的发展,所以政府不得不考虑这一批内资企业的生存。一位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尽管有消息说政府取消了‘3年累计销售额5亿元人民币’的条件,但按照已经披露的关于申领直销执照的限定性条款,特别是2,000万元人民币保证金条款,我们企业肯定得出局。”这样一来,中国保健协会组建产业集团后,大家就可以以产业集团的名义共同出资申领执照。
不过相比之下,也有企业老总表示出不同的看法:“这样各自为政的集团实际上还是没有帮助保健产品企业摆脱松散型的局面,我们不会出资参加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异议产生的主要原因则是认为“产业集团很多情况还是未知的,如究竟谁掌握话语权,各种费用如何缴纳等等。”同时,也有人认为,产业集团收编众多中小企业之后的实际运作将面临较大的管理难度,毕竟产权难明、“众口难调”……
除此之外,一位资深直销人士王先生认为,国家设立2,000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等高大门槛本来就是希望通过这种强制性的行为整合保健品行业,如果保健产业集团网罗的仅仅是一批中小企业的话,就没有达到国家设立这个门槛的目的,将来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如产业集团成员违规操作几率将加大等等,而保健产业集团最终能否真正拿到直销牌照也很难说。
|